目前分類:故事新店 (56)
- Feb 24 Wed 2016 15:19
耆老奇老林來興 會說故事的101人瑞 圖‧文/彭美里
- Feb 12 Fri 2016 11:28
訪問228新店受難者林有土家屬「以前我們不願意講,是怕被人說成我們是壞人」/文:高淑華
- Sep 24 Thu 2015 14:56
走讀獅仔頭山 圖‧文 /袁芝蘭 20150606
獅仔頭山是一座沒有屋舍的「城仔」。
多年前第一次造訪這座名「城」,是慕名而來。都說有這麼不一樣的城仔,遠離市囂,曾為抗拒日軍、維護自尊而寫下一段令人扼腕的血淚史的所在地。這在大時代整個歷史的演進中,不過小事一樁,卻因緣際會的保留下那段史跡的原始遺跡,讓後人仍有跡可循,得以睹物追思和懷念。
- Mar 14 Sat 2015 11:47
可恕不可忘 文/高淑華
- Mar 01 Sun 2015 09:57
新店渡 圖.文/陳紀南
- Feb 06 Fri 2015 16:14
新店溪與香魚(鲇魚)的故事 圖.文/林幸慧
- Feb 01 Sun 2015 10:53
碧潭西岸 圖.文/彭美里
漫步新店老街,渡上碧潭吊橋,橫越悠悠碧潭水,您會發現碧潭西岸另有一種怡然悠閒的氛圍,腳步自然會慢下來。
早年漢人來到碧潭西岸大坪頂、大坪腳、芊蓁湖這片小山崙墾殖,在行政上將之歸劃為安坑地區。因早期移民建庄的小山崙低且平,故小地名為「大坪頂」;即現今秀山路、太平宮、空軍公墓一帶。大坪頂下方的村落則為「大坪腳」;以安康路一段、華城路交叉處的土地公廟「平福宮」為中心,涵蓋北二高下方以及華城路一帶地方。芊蓁湖則位於碧潭吊橋頭起,往塗潭的新潭路下坡路前的永業路上。臺灣光復前只有小山路通往直潭庄,沿路都是樹林、芊蓁(菅芒草)、茶園,所以小地名叫「芊蓁湖」。
- Feb 01 Sun 2015 10:17
大坪林地區主要道路 圖.文/彭美里
隨大坪林是新店最早墾成發展的地區。清乾隆25年(1760)郭錫瑠墾成大坪林圳,乾隆32年(1767)郭錫瑠兒子郭元芬在大宅庄(碧潭)另設圳頭,以竹蛇籠築壩,開築瑠公圳。兩道圳岸很自然行走成道路,所以早期大坪林地區的道路就沿著大坪林圳、瑠公圳發展,以庄名為路名。如﹕七張路、十二張路、二十張路、新店路等。
- Feb 01 Sun 2015 09:50
源遠流長瑠公圳 圖.文/彭美里
- Jan 22 Thu 2015 16:08
從大坪林地區土地公遶境看十四張的變遷 圖.文/張碧敏
在1899年(明治32)所出版的《台北縣下農林經濟調查書》乾隆38年(1773年)刊布〈大坪林五莊仝立公訂水路車路合約〉,除了是新店開發史上最重要的文獻,其中記載了大坪林五庄仝立合約五紙,分恭、寬、信、敏、惠為記。「恭」字為十四張庄的朱舉、吳德昌、陳朝誇收存,「寬」記為二十張庄的蕭妙興收存,「敏」記為七張仔庄的王輪收存,「惠」記為寶斗厝的江龍、林棟材收存…此五庄的拓墾者在墾首蕭妙興的領導下合組「金合興號 」墾號。由此可推測大坪林地區當時的農田開發已有雛形組織。
- Jan 18 Sun 2015 09:33
新店老街的故事 圖.文/林幸慧
- Aug 20 Wed 2014 13:20
漫談萬新鐵路的興衰與台灣的小火車
- May 22 Thu 2014 13:20
大坪林圳
- Apr 17 Thu 2014 09:49
大坪林劉氏家族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