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0年代林慶豐米行在瑠公圳岸邊設水車樁米(照片提供林萬傳)
灌溉大台北地區水稻田的瑠公圳,圳頭設在新店碧潭,引新店溪水經大坪林,穿越景美溪,這段過程鮮為人知。在郭錫瑠闢成圳道之初,係利用大坪林圳的渠道,引水渡過景美溪灌溉大台北地區的水稻田。郭錫瑠去世後,兒子郭元芬在大宅庄(約在現今碧潭北二高拱橋下方)另設圳頭,以竹蛇籠築壩,開築下埤大圳,引水渡過景美溪,即為一般通稱的「瑠公圳」。
乾隆5年(1740),郭錫瑠為了築圳引水灌溉大台北地區的水稻田,在青潭溪和新店溪會流處「斗門頭」築壩提高水位,開鑿圳道,還須在岩石陡壁下鑿穿引水隧道─石硿。
石硿工程完全用人力錘鑿,工程難度高,加上工人常遭受泰雅族人的伏擊,沒有成功。乾隆17年(1752),郭錫瑠和大坪林五庄的墾戶交換條件,並得到大坪林五庄墾戶的協助,次年開始開鑿石硿和渠道,費時八年,終於在乾隆25年(1760)完工,將新店溪水穿過石硿引進圳道,流經大坪林五庄,灌溉水稻田。
瑠公農田水利會繪製的近代瑠公圳和大坪林圳圳路圖
瑠公農田水利會繪製的1762年初建的瑠公圳圳路圖
接著郭錫瑠在景美溪上架設木梘(渡水木槽)引水渡過景美溪。木梘新店端在寶元路一段1號快樂旅社下方,跨過景美溪。木梘的尾端在景美,故早期地名叫「梘尾」,後人為美化地名,易名為景美。
圳道經景美到公館後渠分三路:水源路→螢橋,新生南路→基隆河,三張犂→松山,灌溉大台北地區的水稻田。為解決水量不足,郭錫瑠又在「斗門頭」南方一公里處,即現今青潭堰下方築堤攔水。因當時景美溪上尚無橋梁,行人將平底木梘當作木橋行走,不久即告損毀。郭錫瑠改將大水缸去底連接,埋設於溪底地道,作為通水暗渠。乾隆30年(1765)秋天山洪暴發,景美溪底的暗渠悉遭衝毀。遭此重創,郭錫瑠憂心成疾,與世長辭,享年61歲。
乾隆32年(1767),兒子郭元芬在大宅庄(碧潭)另設圳頭,以竹蛇籠築壩,開築下埤大圳,引水渡過景美溪,乾隆34年(1769)完工通水。由於竹蛇籠壩攔水,提高水位,無意中成就了碧潭的美景。
工人在碧潭從事竹蛇籠鋪設砂石及修築護岸工程(照片提供周萬益)
工人使用石塊填平竹蛇籠沈床(照片提供周萬益)
竹蛇籠攔水壩以堅實的石塊作為沈床基座及護岸(照片提供周萬益)
為了防止行人將木梘當作木橋行走,郭元芬將木梘改為尖底的菜刀梘。從此,由青潭經大坪林至景美溪南岸之水圳稱為「大坪林圳」。後人為了紀念郭錫瑠父子築圳造福地方的功勞,把郭元芬修築,自大宅庄到景美溪的下埤大圳,加上郭錫瑠原先在景美溪北岸修築的水圳稱為「瑠公圳」。
瑠公圳除了灌溉功能,更提供圳旁住戶用水的方便,甚至米行在圳邊設置水車,利用流動的圳水轉動水車來碾米。瑠公圳不僅促進了農業發展,也帶動工商繁榮,對大台北的貢獻厥功至偉。
1980年以後,大台北地區住宅、高樓大廈林立,農田菜園消失,瑠公圳的灌溉功能不再,加以大量人口湧入,民生排放污水遽增,瑠公圳遂變身為排放污水的排水溝。
抽水站抽水管埋設工程艱辛繁複(照片提供周萬益)
祭祀修築瑠公圳犧牲生命職工的萬善同歸祠(照片提供周萬益)
瑠公圳在碧潭岸邊的入水口閘門
瑠公圳經過空間環境改造計畫整治為整潔優美的綠色親水步道
碧潭到力行路之間的瑠公圳旁一度吊腳樓違建林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