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當您走進新店文史館,首先迎接您的是,服務台親切的館員與值班志工,接著進入各種不同主題ˋ各有特色的展示空間,如地理環境區、河運與灌溉區、平埔族與泰雅族區、傳統生活展演區、聚落發展與信仰區….等等,悠遊在乾淨、整潔的環境裡,進入時光隧道,進入那些年代的常民生活。豐富的文物館藏中,不知您是否注意到下列這些小小的、舊舊的,不起眼卻非常有趣的展品?!

 

(一)魚罩

    平埔族與泰雅族區的角落,因有大型籤文的櫃子擋住,容易被忽略而走過錯過。它是一個竹編漏斗型中間空心的漁具,解說牌上寫著「魚罩」,那魚罩又是做什麼的呢?您見過嗎?據收藏此文物的溫振華教授表示:「此魚罩可能是原住民捕魚器具的一種,在阿美族裡有看過。以前的平埔族也可能有。清朝時期的平埔族,其生活型態為漁獵與燒耕的部落社會,因此也可能有這樣的捕魚器具,空心的魚罩是徒手捉魚時用的。」

 

    還想像不出如何使用嗎?沒關係,在它旁邊的牆上,掛著幾幅描述原住民生活方式的圖,正好就有一幅畫,正有人使用魚罩在抓魚呢!看了之後,不禁令人莞爾一笑!走過卻錯過這個構造簡單「魚罩」的朋友們,歡迎來找找看!

 

 

(二)捕蝦籠

    早期渡過黑水溝來台的移民,要先「顧腹肚」,必先闢地為田,以農起家,有溪水貫穿的新店地區當然也不例外!自1765年大坪林圳通水灌溉,逐漸水田遍布,農業欣欣向榮,生活逐漸安定,農閒之餘,居民也會到河川捕魚,尤其溪流沿岸形成的聚落,如灣潭、直潭….等聚落,居民個個是水中蛟龍,一身功夫。當地耆老接受訪談,說起溪中魚蝦,無不豎起大姆指誇讚,一大片毛蟹盤據溪中大石、香魚、苦花、鱸鰻肥滋滋,靜置蝦籠於溪中,隔天大蝦小蝦收不完….

 

    就在魚罩附近有一小小的,用竹蔑編成竹筒般的捕蝦籠,底部簍口編成開口朝內,且逐漸縮小,仔細觀其內處有特殊設計,魚蝦進去容易,出來不易。籠子上方另有一出口,用一三角形蓋子蓋住,打開蓋子,即可輕易倒出收獲。

    溪流中捕蝦,將炒香的米糠團或誘餌放在裡面,開口朝下游,穩固地夾在石縫或將它用重物壓在水底,讓誘餌的香味隨波飄散,蝦就會逆游進入蝦籠,通常是晚上放蝦籠,隔天早上收取。今日竹編捕蝦籠已被輕巧的塑膠製品取代!找到了嗎?!如想看捕蝦籠內的機密,記得喔,請志工幫忙,切勿自己動手!

 

(三)陶壺

 

    就在捕蝦籠附近,看似粗大的陶壺展示品,那是排灣族三寶之一的陶壺!

排灣三寶,指的是陶壺、琉璃珠及青銅刀,是貴族階級裏視為無上珍貴的寶物,頭目家中嫁娶聘禮,必有此三寶為媒介。

 

    「陶壼」是傳說中排灣族始祖出生或孵化的地方,更視其為珍品,因為族人對於陶壺的尊崇,衍生許多神話傳說,甚至將陶壺人格化,視為一種神聖的靈物,部落擁有陶壺的數量多寡和品質的好壞,可決定一個部落的興衰,也是象徵頭目、貴族的財富與地位。他們也深信,死去的祖先來到人間時,其靈魂是居住於陶壺裡面,故也將之視為祖靈般的崇拜。此展示品由新店文物收藏家收藏捐贈,雖和新店的文物史無關,但可趁此了解,不同的圖案所代表的意義!

 

    相傳的排灣神話,百步蛇在陶壼裏孵了一個蛋,陶壼放置祖靈柱旁,東方的第一道陽光,每天由石板屋上的天窗,直射祖靈柱及陶壼,受太陽光的照射,陶壼漸漸長大,猶如媽媽懷胎十月,終於分製,誕生了一名男嬰。族人視他為寶,長大後被族人尊稱為部落之領袖。因此百步蛇、陶壼、太陽都是部落領袖之象徵。

 

    陶壺歸納有三種,壺身通常以蛇形紋、人形紋、太陽紋,三種紋樣配合使用:

 

 

(一)公壺:壺上的紋樣常見有百步蛇的紋樣。蛇身捲曲,形狀有如算盤的珠子,呈菱形。其紋樣為所有陶壺中最精緻而多樣的。

圖註:百步蛇,蛇身捲曲,紋樣呈菱形狀。

(二)母壺:壺上的紋樣為太陽紋,壺身有乳丁狀隆起特點。

(三)陰陽壺:同時具有公壺與母壺的特徵,即百步蛇紋和乳丁狀凸出物。是陶壼中最尊貴的,更是部落領袖子女聯姻時重要的聘禮,外人不得隨意觸摸

圖註:1. 蛇紋 、2.太陽紋、 3.乳丁紋

館裡陶壺展示品共有四件,不是只有在捕蝦籠旁的一個,而且是三種陶壺都有喔!!它是分開在不同展區,有興趣,歡迎來館裡尋「排灣三寶」!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新店文史館 的頭像
    新店文史館

    92故事巷─新店文史館

    新店文史館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