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新店」的地名由來有諸多說法,較可信者有三:

一、光緒年間屈尺設置了撫墾支局,現今碧潭東岸一帶成為漢人與原住民往來的門戶,此處新增許多店舖來交易商品,才叫作新店。

二、嘉慶及道光年間,有泉州墾戶逐泰雅人,在今碧潭東岸興建店舖成街,有別於 十四張較早開發的店仔街,故有此稱。

三、現碧潭東岸墾荒形成的店舖街履遭山洪沖毀而又重新增建。

而最早成為正式的地名是1909年日本人在台北廳下設立「新店支㕔」,轄區包含了新店、安坑、木柵、景尾四區;1920年行政區改制,新店成為文山郡下的一個庒,至1923年平廣坑、大粗坑與龜山併入,確立了今日新店的版圖。

「文山」就大衆的認識,是指台北市的木柵、景美地區。但是新店有很多以文山為名的組織、社團、商號,如文山國中、文山農場......,顛覆了我們的認知。原來十八世紀漢人沿著淡水河進入台北盆地,上行新店溪見「拳頭拇山」映入眼廉,將此地取名為「拳山堡」,直到清末才改為「文山堡」。1920年曰本人設立文山郡,就下轄了新店、深坑、石碇、坪林四個庒。

「七張」的「張」是犁的單位,後來「張犁」成為面積的代稱,一張等於五甲地。早期因有七人合股共同開墾,各有犁一張,故名七張。新店另有二十張、十二張、十四張早在乾隆年間即開發。類似地名「六分子」係早期開拓時有六人共同持分土地,所以十分子、十六份、四十份等也同樣是多人合作開墾產生的地名。

「頂城」是乾隆年間漳州移民渡過新店溪,在溪畔建立的墾庒。「城」就是早期拓墾時村莊的防禦設施「刺竹圍」,早期移民防範原住民及土匪的侵擾,會在村莊外圍遍植刺竹林,安坑緊臨丘陵山區,漢人入墾侵犯泰雅族領域,紛爭不斷,墾民們乃引用結首制武裝進墾。現在安康路沿線,仍保有「城」的地名,如頭城、二城、三城、四城、五城。

「青潭」在北宜路和新烏路交界處。早年大坪林圳設竹籠攔水,潭水碧綠而產生地名。「潭」是深水的意思,新店另有直潭(水道筆直)、灣潭(水道彎曲)、塗潭(河道曲折,經常變動,昔日潭水、今日浮洲)等地因臨近水岸而得名。 

「安坑」原名暗坑仔,因河谷林木蓊鬱而得名,因「暗」字不雅,後來改為「安坑」。「坑」是指地勢低窪狹窄,新店地名另有「大粗坑」(《粗》指難走的路,早期路面崎嶇不平,難以行走)、「薏仁坑」(移民合墾年代,坑谷中有許多野生薏仁)、「員潭子坑」(該地有潭,四週山谷圍繞)、「隘寮坑」(附近山上有設隘寮來圍堵泰雅族的威脅)、「小油車坑」(開發初期有一座製麻油坊設於此處)、「樟荖坑」(早期採樟製腦,附近建有樟腦寮,原名《樟腦寮坑》)。

 新店跟山有關的地名有「大崎腳」(因位於大香山山坡下)、「龜山」(附近有山岩形狀似龜)、「坪頂」、「赤塗崁」、「德高嶺」等。跟植物有關的地名有九芎腳、竿蓁湖、大茅埔、薏仁坑等。與開拓者有關者,例如安溪寮、吳厝底等。

此外具有特色的地名如下:

磺窟:因當地有鐘乳石,過去人們誤以為那是硫磺,故稱磺窟。

屈尺:早期稱「曲尺」,因新店溪流經此處,彎曲如一把尺。

挖仔:一指河流轉彎的地方。一指大船附載的小船。

廣興:早期的地名叫甲場埔,早期漢番時起衝突,官府在此設刑場。

柴埕:位居山麓,林木茂密,當地人伐柴為薪,堆放於此。

伸丈板:日譯地名,,過去人們挑擔行經此處,必停留喝水、伸懶腰。

公館崙:早期安坑大地主賴家土地,建有收穀物租金的公館。

赤皮湖:地勢低窪,原有很多沒有樹皮的林木。

參考書目:新店人的歷史、戀戀碧潭情、雙城記、新店一把罩

 

arrow
arrow

    新店文史館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