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坪林十四張憶舊                

   根據資料記載最早出現的地名是大坪林:乾隆二十九年(1764)簒修的《台灣府志》紀錄「淡水五十五莊」,才出現「大坪林莊」名。大坪林莊和獅頭山首先出現在乾隆中葉的一份〈台灣兵備圖〉上。(舊市志13)

光緒五年(1879)淡水設縣之後所繪《台灣輿圖》中有〈淡水縣圖〉,正是出現地名「新店」。

   漢人在新店建莊始於大坪林。據《淡水廳志》〈賦役志〉顯示乾隆22(1757)大坪林莊與北邊的萬盛莊、興福莊,成為文山區最早建立的3個村莊,名為拳頭母官莊。

   大坪林五庄為七張、十二張、十四張、二十張、寶斗厝。最晚開發的十四張農業保留區,隨著捷運三環三線開挖興建,十四張最北端臨秀朗橋包括部分二十張規劃了捷運機廠,將新店最具代表的店仔街和劉家宗祠與利記公厝拆了。

一、店仔街與捷運機廠

店仔街左右分十四張 二十張為界

 

十四張劉家

  乾隆15(1750)泉州府安溪縣劉世棠公之四個兒子(秉洲 秉霢 秉經 秉盛)渡海來台,劉氏兄弟自來台後即逐漸進入文山地區的淺山丘陵地帶發展,兄弟們在1795年至1800年間分家,四房秉盛公則致力開發大坪林七張地區,三子金士公則往二十張發展。

  金士公在1816年以後,當從新翻修了大厝,後世子孫為了紀念他,就以「利記」為大厝之名。

二、重劃區

   屬新店溪東側之農業區,東邊以中央路為界,西邊以環河快速道路為界,南邊以新店中央新村為界,北邊以十四張農業區為界,開發面積約39.80公頃,於2013年進行開發前置作業,已於2014728日公告徵收,同年10月底前舉行開工動土典禮,2017年底開發完成。

2018 建商已開始進駐開發,將會大樓林立,遠眺小尖山新店溪的美景不久之後即將消失了。

懷念林厝長者與大坪林蔥

    十四張林家來自福建省泉州府安溪縣積德鄉,來台後首先到台南,來台第五代順德公(17261811)遷移至新店十四張, 然後開枝散葉,認識林厝第十世金和阿伯(1924年生)源於2006年新北市文史學會出版「店仔腳頂的歲月」時,和林家結下不解之緣,金和阿伯表示新店大水來時他只有四個月,水淹約三尺,大房祖厝護龍倒塌,其他各房多少有些毀損,目前以在23號三房的大廳是最古老的土埆厝,有一百四、五十年歷史。

懷念他在世時所介紹的大坪林蔥,在日治時,大坪林蔥頗負盛名的經濟作物,他拿出從日本進口的種子罐,背著鋤頭到菜園,讓我想到南部的父親

 

以後常常一有空就往十四張轉轉,聽阿伯講大坪圳的故事,種稻、種柑橘、種蔬菜種種的經驗,長者風範顯露無遺。

十四張大坪林西幹線支圳 曾有阿伯的身影

細心栽種的蔬菜,上面覆以木屑

 

 

經幾個月的細心照顧 終可收成

手上所拿就是我的戰利品 幸福哦

 阿伯雖已在幾年前離開我們了,看到2007年的舊照片,懷念不已。

  阿伯的大嫂林劉菁(1922年生)是劉家三落厝的女兒,也是我常去探望的長者,十四張土地重劃後,搬出與兒子同住,不知近況如何

傳統三合院建築,屋後的刺竹圍,"十德遺風"的門楣,只有留在記憶裡了。

陳家

    根據陳家子孫所提供的地契顯示1737 乾隆2 叔陳暢與侄陳拱、陳淡三人由安溪新康里來台開闢此地。1741 乾隆6 叔暢與姪拱、淡分家,以三等份均分。1743 乾隆8 姪拱、淡欲回安溪,將二人持份賣給暢,陳暢的後代在此定居。

1832 道光12 四月兄朝灶與弟朝誇分家產。又乾隆三十八年(1773)大坪林五庄和郭錫瑠的兒子郭元芬所訂的《大坪林五庄仝立宮定水路車路合約》中,字一樣五紙,五庄各執一紙,分恭、寬、信、敏、惠,為記。其中恭字由十四張庄朱舉、吳德昌、陳朝誇收存,可以看出陳家在大坪林地區十四張是大墾戶之一。

祖厝是陳家最初移墾到此的落腳處,原來為茅草屋,因靠近新店溪,常遇水患,幾番整修,在大正十三年的大水沖毀後,才重建成土埆屋。

「月記居」門楣上題有:「月記居」甲戌年(1934年),證明屋齡已有七十幾年歷史。稱「頂厝」。是磚砌火庫起的屋子。

隨著時代潮流的變遷,農地重劃,代表性的古厝已不見,一出門即可寒暄的景象是種奢求,要找古厝的原蹟更難了,如何讓後代及一般民眾了解此地的故事,還要加油。

 

 

 

 

 

 

arrow
arrow

    新店文史館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