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台車道-文山地區

台車,是一種在輕便鐵道上行駛,以人力作為動力的運輸工具,俗稱輕便車、手押台車(「押」在日語是「推」的意思)。在日本稱為人車軌道或人力鐵道。

 

它的構造簡單,車身由一寸厚的木板併成長四尺、寬三尺的平台,木板下有四個鐵輪,一支木製煞車棒,木板四角各插一竹竿,車伕手握後兩根、藉以推車。在路上舖設鐵軌後,利用其摩擦力小的原理,推動帶有4個鋼輪的木質平臺,其鋪設、拆除、搬運皆甚簡便,造價低廉、成本低,很適合於產業運輸。

 

台車幾乎為單線鐵路,台車的行車規則明訂,行車中兩車相遇,輕車要讓重車,上行車讓下行車。因此交會時,輕車上的乘客貨物需全部卸下,再將車搬離軌道供重車通過,然後再將車搬上軌道,請客人上車,繼續前進。如果再度碰到,還得照樣再來一次。

 

1895年(明治28年)日本治台之後,日人引進近代科技,發展台島交通建設,大力開發農業、山林與水利資源,成為日治初期最重要的課題,為運送軍用物資及郵件,於1895至1898年間,自高雄鋪建了至台南的輕便軌道,這是台灣第一條有據可證的台車輕便道,接著1898年,新竹至苗栗段軍用輕便軌道鋪設完工,此兩線皆附帶客運,雇用當地工人推運。

 

烏來最早的台車道,在1903-1904年間,短暫出現過一段,由總督府修建龜山發電所引水渠道時,臨時搭建的輕便車道,這是一種臨時任務型的台車,目的為運送龜山發電所建材而興建,當目的達成後即拆除。

 

自1906年澤井組投建台北南門-新店小粗坑段開始,官、民競相投入輕便車道的鋪設,十數年間全面取代了新店溪幹、支流的水運。輕便車道系統幹線綿密,連結深入各處礦區、林場、農場、聚落,成為鐵路型集散、駁送的運輸網絡系統。

文山地區河谷、丘陵豐富的煤礦、茶葉、木材、農林產品輸出,日用品輸入,甚至鄉村客旅的運輸效率,均有賴於其網絡的成形,有了長足的進步。

 

1910年的龜山廣興段:「三井合名會社」自龜山向北興建到廣興一帶的輕便車道,以便運輸龜山山區的珍貴林木。

 

1919年的十五分線、深坑線:臺北鐵道株式會社循景美溪鋪設輕便車道,遍佈景美溪上游各庄。

 

1928年的廣興小粗坑段:是「三井合名會社」應搬運木材及伐木器材所需,沿南勢溪往南開闢。當時,位於南、北勢溪匯流處的龜山雙溪口,即因作為木材集散地而繁榮。同年三井更往南延伸至福山與桶後,使得由新店往桶後與福山的台車,全線暢通,約長80公里。

 

小坑—小粗坑段則為周再思氏所興築,路線起自廣興、小坑,越平廣溪再北向,至現今直潭壩附近的磺窟溪畔,由此經下石窟吊橋越過新店溪到新店溪東岸。由此,繼續循新店溪東岸向北,而至小粗坑發電所前,銜接小粗坑線至新店街市。

 

1951年,因至烏來的公路開通,開始有遊客前來觀光,而當時烏來街區至瀑布這段僅有台車道相連,因此便出現了手推式載客台車運送遊客至瀑布區遊玩的方式。

 

1963年,林務局成立觀光客運台車,設立烏來、清流園、瀑布三個售票兼調度站,客運台車60輛。

 

1964年,隨著觀光客的增加,林務局將烏來至瀑布約 1.6 公里的單軌車道擴建為雙軌。

 

1967年台灣首部空中纜車在烏來啟動,吸引了大批遊客,台車客運應接不暇。

 

1974 年更進一步將台車動力機械化,同時亦廢止烏來至桶後、孝義、福山的路線,僅保留至瀑布這段作為觀光之用,「烏來觀光台車」為全台唯一存在的輕便軌道。

 

1970年代,全台交通主力朝公路發展,台車客運多遭汽車客運取代,台車逐漸走向沒落。今日臺灣的許多客運公司,其前身都可追溯至日治時期的軌道會社。 1984年,政府頒布森林禁伐令後,更無山區運木需求,台車道終至無人問津。

 

自1895年(光緒21年)台灣割讓給日本,由日人引進台車,令台灣的交通運輸,進入了嶄新的紀元,尤其是山區交通,更有了突破性的改善,回首百年來,台車道見證了山區產業發展史,在台灣交通運輸史上,更是功不可沒。

 

arrow
arrow

    新店文史館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