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地名:系指可表現當時環境背景意涵的,一地之特殊稱號。

關於新店地名,在不同的年代,不同的統治者,會有不同的行政區域劃分,也會出現不同的地名,但是有意思的是,這些老地名,最初是怎麼被命名?在這些地名背後,通常都有一些有趣的小故事......

   (圖:青潭橋與青潭溪)

 

在調查過程中,我們發現,台灣老地名命名有其規則性,一般為自然地理與人文地理兩大原則:

所謂自然地理原則中,乃是與拓墾當時的地理風貌有關,又分為以下幾種類型:

  • 山谷地形:大坪頂、崁頂、深坑仔、龜山、雙坑、雙峰、中嶺、嶺頂。
  • 地區的位置地形:東勢角。
  • 溪谷的位置地形:溪州、中溪州、灣潭、直潭、青潭、塗潭、區尺。
  • 形容自然特殊地形:崩山、雙溪口、四崁水。
  • 自然植物:竿蓁湖、大茅埔、薏仁坑、九芎腳、竹篙嶺、赤皮湖、蘆竹瀾。  

(圖:雙峰)                              

 

(圖:九芎腳)

 

所謂人文地理原則,是與拓墾者或拓墾行為相關的,又分為以下幾種類型:

  • 最初拓墾者:安溪寮(來自安溪)、吳厝底(姓氏為吳)。
  • 土地拓墾型態:九甲三、四十份、十六份、五十六份。
  • 土地開墾面積:七張、十二張、十四張、二十張。
  • 拓墾時興建的建築物:高車、打鐵寮、大寮、後寮、石頭厝。
  • 防番措施興建的建築物:頂城、下城、木柵、頭城、二城、三城、四城、五城、隘寮。
  • 聚落位於山脈下方位置:獅仔頭腳、大公尖腳、下埔、大崎腳。
  • 拓荒時期的產業:柴埕、稻仔園、樟腦寮坑、舊茶寮、車仔寮、油車坑。

 

(圖:直潭許厝)

 

對於地名,應以命名當時慣用語發音較可判斷,例如閩南語"竹篙嶺",因為和華語音相近,而改為"德高嶺";閩南語"蟳管"即為現今華語"平廣",又如閩南語"枧尾"即為現今華語"景美",凡此種種,不勝枚舉。

 

 

2017年2月至2017年10月,由新北市文史學會30多名志工,經過9個月的策劃、訪問、調查、撰稿、編整、校對,終於在2017年11月2日新店老地名故事特展正式開幕,目前於新店文史館展出,預計展出一年,詳細內容,希望有興趣的朋友,務必親自走一趟新店文史館(新北市新店區北新路一段92號,馬公公園內),讓我們大手牽小手,一起來享受這場新店在地文化之旅!

arrow
arrow

    新店文史館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