碧潭

    碧潭,位於獅頭山山腳下,早期名叫「獅山邊大潭」,是新店溪的出山口,也是山地和平原的分界點。自清乾隆32年(1767),郭錫瑠的兒子郭元芬在現今北二高拱橋下溪道上築竹蛇籠攔水,提高水位,以方便瑠公圳引水灌溉大台北平原,無意中成就了潭深水闊的碧潭美景。

獅頭山全景

    日昭和2年(1927),碧潭即以西岸參差嶙峋的奇岩峻壁和幽靜深邃的潭水相互輝映,引人入勝的美景,名列臺灣十二勝之一,「碧潭」美名享譽全台。但當時設施不足,沒有提供遊客娛樂的設施。總督府委由林業部長關文彥氏,由工藤園藝主任陪同做實地調查,根據調查所得翔實資料,在碧潭風景區成立「觀鶯公園」。

    新店聞人,也是新店末代秀才蔡玉麟,與喜好吟詩作詞的同好共組吟詩會。有次聚會以新店的青山碧水為題材,題詩名為「碧潭」,收錄於詩刊之中,「碧潭」美名不脛而走,成為人人夢寐以求,此生必遊的風景勝地。

台灣光復後,孫逸仙先生的公子孫科先生來台遊碧潭勝景,身處靈山碧水之境,深受感動之餘,書寫「碧潭」二字墨寶。地方人士聘請石匠,在「碧亭」下方岩壁醒目處,依其筆跡鐫刻「碧潭」二字,為碧潭勝景增添劃龍點睛之妙。

「碧潭」除了吸引一波又一波的遊客前來尋幽踏勝,更是騷人墨客尋找靈感,作,詩吟詠的題材。碧潭的美景更是畫家取之不盡的素材,晴天的碧波萬頃,雨天的煙雨濛濛,都能觸動畫家們的內心,引發無限的靈感。數位相機為問世前,面對碧潭時而清澈明朗,忽而神祕迷濛的多變樣貌,抹殺了無數攝影家的膠捲底片,卻在無意中為處女期的碧潭紀錄下自然清純的原始樣貌,成為回本溯源,探討碧潭初貌的有力依據,

1970年省府公告碧潭為省定風景區之一,於民國1978年交由新北市政府管理。碧潭風景區範圍自青潭堰下游至碧潭大橋,是全台灣最熱門的旅遊景點,尤其是青年學子郊遊、畢業旅行的首選。碧潭也是最詩情畫意,羅曼蒂克的男女約會勝地。

1980年代以後,大台北地區由於都會的發展,水稻田大部份已變更為建築用地,雨後春筍般矗立起一棟又一棟的高樓大廈公圳已失去灌溉功能,轉為污水排放用途。連帶地竹蛇籠攔水壩也漸漸撤廢消失。加以碧潭以上的新店溪設有翡翠水庫、屈尺壩、直潭壩、青潭堰攔水,碧潭的水位降低,水量大量減少,周邊地景也大不如昔。沙灘地大片乾涸裸露,被鋪上硬垹垹的磁磚,當地居民和遊客再也享受不到雙腳踩在天然沙灘上鬆鬆軟軟的感覺。

新店溪中游自雙溪口以降,有翡翠水庫、直潭壩、青潭堰,身負供應大台北地區民生用水的重責大任,所以被規劃為水源特定保護區。碧潭有幸,正位於新店溪中游之末,未受到嚴重的污染,常保潭水的清澈。

為重新詮釋碧潭歷史風貌及親水環境意象,活化現有臨水空間,台北縣政府於2008年實施大碧潭再造計畫。施工項目包括:碧潭吊橋和北二高碧潭拱橋裝設光雕、改善碧潭入口空間及步道環境、豐富碧潭風景區整體水岸空間設施、美化新店渡渡口整體景觀及強化護岸工程。

碧潭,除了美景、歷史、文化、科學、藝術、的意義,還有新店人的在地感情,更有全台灣人的共同回憶。碧潭以優雅柔美之姿展現它的寬大懷抱,人們不知珍惜,反而報之以蹂躪摧殘。當碧潭的地貌有了明顯的改變,不再美麗如初,除了感嘆之外,我們是否該反省:我們能為碧潭做什麼?該怎麼做?

 

 

碧潭吊橋

 

    由於新店溪的阻隔,早期碧潭東西兩岸交通須靠渡船或行走竹蛇籠,安坑、三峽、中和的礦產和農產品仰賴渡船運輸,相當不便。因此,文山郡新店庄助役(副庄長)賴雲積極向臺北州爭取補助,興建碧潭吊橋。1936年(日昭和11)由台北州技手江石定設計,卓火木監造,陳海沙的光智商會得標,施工興建。同次年920日完工啟用,成為通往安坑、三峽、中和的重要橋樑,肩負新店東、西兩岸物產流動的重責大任,也成為新店的地標。吊橋長200公尺,寬3.5公尺, 15公尺。

    碧潭吊橋完工後,正式命名為「碧橋」。但是碧潭既遼闊深邃又柔媚婉約,綠色天鵝絨般的碧波萬頃,掛著昂首舉臂,壯闊雄偉,遠看有如一道彎彎彩虹般的吊橋;兩層影像上下交疊,甫映入眼簾,立刻烙印在人心。所以一提到它,幾乎每個人都會脫口而出,說出深植在心中的直接印象:「碧潭吊橋」。「碧橋」,幾乎已被人遺忘是碧潭吊橋最初的原名。

    碧潭吊橋最初的設計容許車輛通行。於開放通行的前兩年,行人收過橋費2文,車輛連乘客共收10文。

    經過八十年歲月 碧潭吊橋的工程特色仍為人津津樂道橋塔基座採用鎢鋼球軸承鉸接,鎢鋼球密度高、硬度大、韌性強,碧潭吊橋以之調節橋面承重時的震盪與扭力,確保吊橋之靈活穩定

  碧潭吊橋於民國435288年前後整修過3次。1963年(民國52年)

,吊橋遭葛樂禮颱風侵襲,受損嚴重,加上已超過25年的使用年限,無法負荷車輛通行,遂於1966年重修。此次整修更換所有垂吊索,並將橋面寬度縮為3.2公尺,中間以護欄相隔,改為左右兩路各為一公尺的單行通道, 中間留有1.2公尺的空間;只供行人通過,不再行車。

    不敵歲月的侵蝕和遊客的踩踏,碧潭吊橋老了,鋼鐵線斷裂了,橋面木板腐朽了,終於在1994年(民國83)被宣判為危橋。當時臺北縣政府有意拆除整座吊橋,卻引起當地居民和民意代表的強烈反對。經過民意調查,廣徵民意。最後得出來的結論是:原貌重建。重建工程於19998月開工,保留兩端橋塔柱及錨碇,其餘構件如垂直主吊索、垂直繫條、護欄、橋面板、底部支撐樑等,皆以原貌材料更換,並取消中央護欄,改回原始寬廣橋面樣貌。2000722日完工通行。

    根據19961118 日《民生報》報導:「陳海沙的兒子陳珠璋,今年已七十多歲了。他表示,想到兒時,父親曾帶他多次走過碧潭吊橋,每次父親都向他強調,碧潭吊橋是首座由台灣人設計、施工營造的吊橋,在六十多年前日據時代,這是一件多麼光榮的事,證明台灣人的智慧與能力都是一流水準。」

 

 

arrow
arrow

    新店文史館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