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生於1951年,今年65歲,未達被稱為「耆老」的年紀,卻因生於新店,長於新店,依新店溪維生,對新店和新店溪的人文生態了解透透,所以新店文史館邀請他在「耆老說故事」的活動裡為大家說新店事,聊新店情。

    黃顯榮先生尊翁黃木生綽號肉龜,是磺窟渡的擺渡人,每天在磺窟和下石厝之間擺渡。上要奉養父母,下有三女四子,家中食指浩繁。在擺渡之餘還在新店溪捕魚,增加收入。尊堂在家事之餘一大早先把丈夫捕來的魚挑到新店的市場和碧潭周遭的食堂去賣,回來接著賣甘蔗。父母工作辛勤,任勞任怨,建立維持圓滿的家庭。

    由於父親患有氣喘病,每到冬天便會發作,無法擺渡捕魚,顯榮九歲便代替父親渡船捕魚。小小九歲孩童的身軀,使盡全身力氣,加上天資聰穎,耳濡目染,從父親學來的擺渡技巧,在磺窟和下石厝之間兩岸對渡,渡過多少上班族、工人、家庭主婦、學生,也度過自己的小學歲月。在勞工意識高舉的今日,九歲孩童為一船人擺渡,已經嚴重犯上童工法,更可能惹上危害公共安全的罪名。但是在當年立法不明,勞工意識不彰顯的年代,一個九歲孩童為了家庭生計,便得肩負起兩岸交通的重任。

    回憶起童年的擺渡歲月,黃顯榮樂在其中。但有兩件事卻讓他縱使心不甘情不願,也要硬著頭皮勉力完成。一是直潭許家的柑仔章半夜三點要去捉毛蟹,來到渡船頭大聲說要坐船,他便得從香甜的睡夢中醒來為他擺渡。二是颱風天不能讓渡船流失。從九歲起這個重責大任通常都落在他身上。在風雨交加中,溪水開始上漲,他要把船隻拖到岸上安全的地方,須一手拉船一手拿刀除草,才能把船拖上去。颱風過了,溪平水靜,要把船隻拖回溪中,又得費好大一番功夫。為了保護船底,讓船隻完好無缺回到溪中,要先去砍一大綑竹子,舖在船和溪之間,先把船拖到竹子上,讓船沿著竹子,慢慢滾回溪中,去履行交通運輸的重責大任。

    一個小學生在在風雨交加中獨力完成這項吃力艱困的工作,似乎是不可能的任務,但是黃顯榮做到了!擺渡工作全年無休,隨傳隨到,但是待遇不高。在黃顯榮十七歲那年,一斤米四元,他在磺窟渡擺渡一星期薪資約20元,只夠買五斤米。為了增加收入便以捕魚為副業。

    他記得1950、1960年代,新店溪、碧潭尚未被汙染,盛產鱸鰻、香魚、鯽魚、鯉魚,竹竿頭,毛蟹、蝦、苦花魚等。事前先觀察好魚群出沒的途徑、地點。只要把網撒下去,第二天去收網,便可滿載而歸。捉到的魚只有死魚或賣相不好留下來自己吃,活魚挑到新店的市場和碧潭周遭的食堂、海鮮店去賣。當時香蕉一斤1.5元,活鯽魚一斤可賣16元,竹竿頭一斤24元,溪哥一斤8元。香魚是魚中翹楚,有一次她母親在磺窟水中的石盤上捕到一隻肥大的香魚,用粗糠保鮮,連夜走山路趕到市場去賣,賣得200元,好像中了愛國獎劵。

圖片3

市場裡的香魚(林幸慧老師提供)

    河流生態決定水中生物的樣貌。比如螢橋的新店溪受到汙染較多,毛蟹的毛是黑的。秀朗橋以上的新店溪受到汙染較少,毛蟹的毛較白,毛蟹的毛是黑是白,可決定價格的高低。

    黃顯榮父親告訴他,香魚、毛蟹、鱸鰻都要洄游產卵。日本政府自1913年訂桀魚(香魚)禁, 11月至5月魚類產卵期不得撈捕,10月底碧潭舉辦香魚節慶。而且要有捕魚執照才能補魚,不得濫捕,以保護魚類。反觀今日,法令鬆散,執行不嚴,電魚、濫捕的情況比比皆是,以至於1965年後新店溪原生種海降型香魚滅絕,後來才從日本琵琶湖引進陸封型香魚。   

   令黃顯榮感到欣慰自豪的是:他家是生態環保的實踐者,自他父親以降,他家只捕魚,不電魚。

新店文史館向黃顯榮先生借展的磺火燈

新店文史館向黃顯榮先生借展的蜆扒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新店文史館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