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興(城仔)與原住民的故事

        1881年淡水海關稅務司韓威禮,他從淡水河坐船經過艋舺,再到新店的山區勘察。在他的報告中寫道,一座出現於河邊的小山或高地的頂端,有一個奇怪的小小的村落,它成為一種城砦。幾年前這個地方受到5-60個番人的攻擊,可是居民防禦的很好,終於將番人擊退。他這麼傳神的描述,一個外出人,第一次看到廣興這個聚落的感覺。

韓威禮為什麼會來到新店勘查呢?因為新店的茶葉外銷,林木產量非常多,山區的物產很豐富,所以他就來個探險之旅。

        1895年日本人來台灣的時候稱平廣地區為蕃地,意思是原住民居住的場所。若要進入後果自負,表示這個地區非常危險。翻越平廣山就是三峽大豹社泰雅族的部落,因地緣關係,平廣地區一直是原住民的獵場。偏偏廣興的(城仔)只適合居住,居民為了農產的種植、土地的開發和物質上的利益,一直以來和原住民的衝突不斷,殺來殺去、甲(尬)來甲(尬)去、絞來絞去,所以才有甲場埔絞刑埔(台語發音)這兩個名稱來稱呼廣興這個聚落。為了生存,漢人與原住民之間的激烈抗爭一直沒有間斷過。

    廣興這個聚落建築在比周圍高的台地上,因此住在這裡的人都稱它為城仔。從長福岩祖師廟的山門廣興路66巷走進聚落,聚落以清水祖師廟為中心點,山門這個地方就是古代的頂城門。

 

當地的耆老說他們的祖先來開墾時,為了身家安全以及防止敵人和野獸的入侵,在台地外圍四周種了一層層的刺竹為城牆,僅留四個出入口,每日派人輪流守衛,所以才以城仔來稱呼廣興這個聚落。

        廣興的移民離鄉背井,吃盡千辛萬苦,從大陸來台時,或許是來得比較晚或是沒有占領到好的土地,所以不得不從三峽翻山越嶺到此定居。有些從安坑經礦窟再到這裡來。當他們的生活稍微安定而且開始有收入後,回想一路上的辛苦,在精神上一直陪伴他們的就是家鄉的信仰,所以就回到三峽祖師廟分香來建廟,祈求祖師爺繼續保佑他們。

        清水祖師,我們稱它祖師爺,祂的俗名為陳照應又稱陳昭。祂生前勤王救國,建立了許多功勞。成仙後,仍然神蹟不斷。當年民眾每天外出工作之前均需先博杯請示祖師爺指點吉或兇,如獲准方可保平安,否則一定出事。某一次12位砍木燒炭的工人,晚飯後一起討論明日的工作分配,突然有一個人大喊番人會出現殺人,大家相信是祖師爺的旨意,但為了生活最後還是決定出城工作,只有大喊者堅持不去,另外找人代工。於是第二天大家一如往常出城工作,至下午即遇到原住民的襲擊,除了代工者傷重,無人生還。另有一次三位原住民翻牆進入城內,剛好有小孩在祖師廟口遊戲,聽到番人入侵,趕快躲入廟內神桌下,番人進入廟內卻遍尋不著小孩,心想明明有聽到小孩子的聲音,怎麼遍尋不著呢?(因為小孩躲在祖師爺的袈裟裡),番人很生氣地在祖師爺的下顎砍了一刀才離開。但當他們走出祖師廟約50公尺的地方,有兩位番人被庄內的壯丁擊斃,另一位重傷逃跑,因此番人很害怕祖師爺稱祂為魔鬼。

        現在的住持鄭先生說,他聽長輩說有一次原住民在公山尾窺視,準備出草滅村,但經由陽光照射城裡出現一片金黃色的光芒,看到一群穿著袈裟的民眾在操兵演練,原住民被這個場景嚇死了,因此有人說廣興是「教場」埔!

 

住在廟旁的張大姊(蕭媽媽),是土生土長的廣興人,今年80歲。她說小時候常聽阿祖及阿公說,阿公的弟弟有一次出城工作被出草了。還有阿公的朋友住在廟旁,到了90幾歲還在說,他以前是民壯,有一天他的哥哥出城去砍竹枝,想回來綁掃把,結果沒回來,城仔的人都知道,只要出城去晚上沒回來就免按算啦(台語)”意思是沒指望啦。因為平廣地區早期有羌、鹿、山豬等野生動物,聽說是出城時有看到草叢在動,以為是動物在跑而掉以輕心。結果被原住民從後面抓起頭髮將頭割下。這位民壯越想越生氣、不甘心,第二天出城去尋找殺他哥哥的原住民,結果真的被他找到,只是可惜只砍到他的後腳筋就被他逃跑了。還有耆老吳先生說當年他的三叔公出城去巡邏,遇到原住民挑釁,三叔公因此射殺了原住民,剝了原住民的衣服穿在身上,原本想當戰利品穿回城內,卻反被自己人誤以為是原住民而慘遭射殺。三嬸婆和城仔的民眾對原住民恨之入骨,想吃他們的肉、啃他們的骨。蕭媽媽說有一次民眾抓到原住民,將他拖到平廣溪尾,靠近船阿頭的地方,將原住民的頭剁掉,身體剁成小塊,此時血水將溪水染成紅色。然後用鍋子將肉煮了,整鍋都是泡沫,但城仔人為了洩恨,還是把肉拿來吃。有一位拿著整隻手來啃,咬下去時手掌翻過來,還被倒打一巴掌,嚇死他了。民眾與原住民殺來殺去,絞來絞去,就是絞刑埔的由來。還有一說,日本人抓到原住民也會帶到這裡來槍殺。

         為什麼廣興對岸的屈尺同樣是新店溪的河谷平原,同樣是泰雅族活動的山區,但對於解決漢原之間的衝突戰爭卻採取不一樣的處理方式。廣興人說屈尺人用一些東西來換取和平,降低衝突。但廣興人有不屈服的精神,才有這麼悲壯的漢原相爭的故事。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新店文史館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