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11  

圖為清朝統治時代渡台灣的海關商照通行證。

廣義的解說為「溝通新店溪兩岸的渡口」;依據李順仁著作「渡過新店溪」書中所記載,引用1904年「台灣堡圖」的新店溪中,總共有17個渡口。

 再參考1951年底的「台北縣誌」書中所記載,共有13個渡口;從北方的大漢溪匯合口附近的江子翠渡(地三崁至下石路)開始,往南到廣興渡廣興至曲尺)等。依序為江子翠渡、水尾渡水尾至下庄仔、網溪渡(頂溪州至古亭庄)、秀朗渡(溪州至大宅)、挖仔渡尖山腳至店仔街、碧潭渡(大坪頂至新店街)新店(新店街至灣潭)、小粗坑渡(灣潭至小粗坑灣潭(灣潭至直潭)、塗潭渡塗潭至直潭)、磺窟渡磺窟至下石厝、小坑渡(笨角至頂石厝)、廣興渡廣興至曲尺等。

狹義的解說為時代交通的進步,橋樑的不斷建設,舊有渡口的不需要消失;現在的新店渡是指在新店街的開天宮溪旁至灣潭地母宮的渡口。

 渡字的解說為一般以船舶等工具通行於溪、湖、海等兩岸的意思。在宗教的解說為世間到天國的儀軌、凡人到佛菩薩的智慧等方式。

 

新店渡的緣起,依文獻記載於1881年光緒7年開始運行。起初位於山地與平野的交流口,是渡海移民來台灣開墾的漢人所開設新的店,為了方便生活用品與農作物的運輸渡口。依文獻記載於1870年前,清朝對山地並不重視,但是隨著國際貿易的高價經濟商品茶葉、藍靛、樟腦的需求與利誘,造成漢人不斷的從新店渡往山地移民發展;尤其是1884年清法戰爭後劉銘傳主政台灣,從建設國防鐵路意外發現基隆河上流的金礦、煤礦;開山撫蕃等政策也是為了開採有巨大利益、炸藥、賽璐珞、西藥等商品「樟腦」,更加速外人對山林地的開墾。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新店文史館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