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圳 (1)  

那是40年前,正值台灣經濟起飛的年代,整個大環境由農業轉型為工商社會,中南部的「庄角郎」都設法北上謀職,我也不遑多讓,加入了集體移民的行列。那次由南部北上為的是到一家貿商接受面談,結束後欲返回靜候佳音,卻在途中遇到昔日同窗,邀我到碧潭走走。那時碧潭的水色寬廣又自然,遊潭的小船是木製尖底的,兩人相對坐在船的兩端,一人持槳划動,近距離瀏覽山水美景,很是愜意。上岸後,步行到盤古祠,不免俗的捻香禮拜神明。我得知,在1760(乾隆25)為了開發水源,農耕灌溉,郭錫瑠利用新店溪水終年充沛的優勢,鑿石修圳,引水入田,因遭遇原民的非難,野獸的攻擊,自然環境的不順,距離成功近在咫尺,就是無功而返。鄉民共志成城,以該工程難度高,非人力可克服,唯有神助不為功。便請石匠刻「盤古帝王」石牌,立於施工坡地,眾人朝夕膜拜,終於開通了最艱鉅的石硿,經由這座水的隧道,碧潭之碧水,得以順利流進大坪林的農田,完成初步的引水工程。其後其子郭元芬再續父志,以完成下埤的進水口,再引水至台北盆地,先民才得以在大台北地區安身立命。

這一段往事在我心中縈繞很久。

未幾,我真的夢想成真來到台北就職,並沾上經濟奇蹟的光彩。居家住宅的選擇,使我憶及了同學的一番解說,就在瑠公圳邊選購了一間新興的公寓定居。

這裡有中央級的機構,未知的大好前景。地處圳側,原是三育基督書院的舊址,搬遷至日月潭近郊後,留下仍有莊嚴人文的地氣。住在這裡,感受一種高尚、進取、秩序、雅緻的氛圍。那時沒有7-11,但有市場,公車站近在咫尺,耕莘醫院不遠,未久中正國小在鄰近成立,生活機能上乘,我終於安定了下來。

曾獨自沿著圳溝走訪瑠公紀念大樓。這是在郭錫瑠當年以合興寮墾號之名的原址興建的。前方加蓋一道高嵩門樓,頗有古意。走在門樓下,望見新建的大樓,緬懷古人墾荒的艱辛,心中澎湃著這段歷史的演變,激動不已。當年圳水悠悠,如今變得汙水濃濃,甚致臭氣瀰漫,成為各家庭的排水道。且需要定期的抽水清洗,才得以維持潔淨的「乾溝」,這是何等不堪呀!圳溝兩側內緣,愈來愈多的管線,水管、電線管、瓦斯管,粗粗細細,交錯密佈,正是我們進入高度文明的另一面,進入最自由的無政府狀態。社會的轉型,見到了清新的美麗風光,也見到了鈍舊的遭棄難耐。圳溝岸邊堆置了各式家庭廢棄物,直到1990年地方政府決定整頓這一塊溝圳,興建中華/中正兩路間為瑠公公園,才將那一些不美不便一同深埋土裡。公園裡遍植喬木、灌木、鋪植草皮、設溜冰場、小劇場、文化廣場、野宴石桌、兒童遊樂園,簡易運動器材,是一個開放的大空間,附近的空氣頓時清新。至今居家環境愈來愈好,治安好,生活機能好,公車與捷運站同點設站,任人選用,地方行政單位全搬來擇良而居,三步一超商,五步一公園,文史館就在對街。圳溝早年為我們開創的生活空間,至今仍是最佳的居住地寶呢。

水圳 (2)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新店文史館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