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潭地區地區與銀河洞等故事    圖.文 陳紀南

銀河洞  

【地理位置】

       在一般的記載中,新店溪從北到南有碧潭、灣潭、青潭、直潭、塗潭等。另一說,據青潭橋附近較年長的居民們表示:以前大坪林的引水圳頭是從新店溪引水「在青潭堰下方約200公尺處築以蛇籠攔水」,渠道經過青潭溪,在青潭溪築堰,水深且清澈,有許多魚蟹悠遊其間,「青潭」之名就是由此而來。

       青潭地居新店市之東邊,位於二格山系、直潭山系和新店溪之間;除稻子園是昔日的農田外,其餘多是丘陵及山區。此地區於嘉慶年間就已有漢人向秀朗社番業主租地墾殖,然而青潭溪谷附近比較容易開墾的土地,則大多在嘉慶道光年間就已被開發成聚落。

        日治時期名稱是「青潭庄」,轄內有十六份、十份、六份、四十份、雙坑、湖閃坑、土崎頭、十二份、德高嶺、楣子寮、員潭子坑、大崎腳、濕水仔、稻子園坑、青潭街、油車坑等聚落。賴以維生及灌溉用的水源,除了青潭溪外,北宜路沿線上還有員潭子坑溪、楣子寮溪,以及一些山泉可引用。

山坡地土埆豬舍

【青潭開發史】

     青潭的由來:青潭地區位於今日新店溪、青潭溪畔,因水深如翡翠玉青而得名。根據新店市志記載:清乾隆5年 ( 1750 郭錫瑠來青潭找水源挖水圳,乾隆25年 ( 1760 )大坪林圳完成。清嘉慶年間,泉州安溪人林瓊等來此處開闢。

        參考「臺北縣志開闢志」的記錄, 1950年代青潭地區的開發狀況;當時的聚落轄區包括北宜公路兩旁的三個里,分別是青潭里、員潭里和雙坑里。

        青潭里內的聚落在十九世紀初已有開發成型,稻子園坑:地屬良田,可以種植稻米,為泉州人黃姓所拓荒開闢。油車坑:係於此製造麻油,泉州人蘇姓所開闢。濕水仔:地勢低下,泉州人張姓所拓荒。但是,員潭里和雙坑里內的聚落則是較晚直到十九世紀中期以後才逐漸有所發展;像員潭里內的員潭子坑,地有潭水,周以緣岸,泉州人林姓所開闢。

         大崎腳:位於山坡之下,泉州人林姓所拓荒。德高嶺:係地有山崖瀑布,形勢風水地理頗佳;相傳有僧人於此結庵修行又為人醫病,為泉州人高姓所開闢。雙坑里內之雙坑,係地形得名,泉州林姓所拓荒。

         十六分,地為十六人所共墾,泉州人高姓所開闢;四十分,地為四十人合股開墾,泉州人林姓等所闢成。

         漢人移墾之初,靠種番薯,在水邊較平坦之地種植水稻,住員潭子坑高姓的夫婦,現在已八十多歲了;少年時不住這裡,透早從外面挑石頭進來,帶一個便當,內裝一個鹹鴨蛋當菜,就在這裡工作到天黑了才回去,是很辛苦的。後來在山坡地種茶、竹子,也開了礦坑,狹長的一塊腹地,要開發生存的確不易。

日治初期陳秋菊抗日軍出入小山路 (1)

【耆老講故事】

         出生於青潭,在店子口開理髮店已六十年的吳老先生(1928年生)回憶:「以前北宜路一段叫青潭路。小時候的印象是路面很岝,約只2米寬,附近只有幾戶人家,非常蕭條,生活環境欠佳,還記得在青潭溪口附近溪埔地放牛約有兩個小時,還不見有人影來往。」可想像當時人窮地瘠賺錢不容易,只有辛勤工作,自給自足省吃儉用的但求一飽,不敢有別的奢求。

         由於吳先生世居青潭多代,再請問青潭橋未建造前是如何過青潭溪的;他表示曾聽長輩講過,大坪林圳在青潭溪築有蛇籠,居民就利用此走過溪。現在新店客運的停車場地方,以前是低窪的溪埔地,當地人種植了地瓜和甘蔗;真正的「青潭老街」應是青溪左岸新烏路26巷內,因為右岸大多是山坡地,只有種些雜糧。

        筆者在2008年時曾訪問住在新烏路1段26巷內,和開天宮管理人林金石同宗的耆老林添財(1923年生),出生在青潭,讀過新店國小高等科(小學6年、高等科2年)後又考上中學。日治時期曾被派遣到海南島當通譯兵半年;臺灣光復後在稅捐處任職34年退休。

        根據林添財描述:住家房子因1924年大水時被沖毀而重建,地基以石板條砌疊,上方砌牆則為紅磚。以前住家附近有商店,最原始的青潭街就是在此,因靠新店溪渡船為業的有不少人;林添財的父親林朽和叔公就是以撐船載貨往來自小坑、新店、艋舺之間,當時青潭有8人以此為業,是件很辛苦的工作。今年欲訪問時,聽說他已過世了,令人不勝唏噓,亦顯示耆老即時口述歷史的重要。

        耆老林文雨1923年出生於青潭,小時在屈尺,1936年(昭和11)畢業於屈尺公學校第九屆。父親林金土曾是舊龜山電廠土木維修小包工後來搬到龜山。阿公到此定居,房子就在10巷(靠近青潭溪)和26巷之間,原來是土埆厝,經過大水後,翻修了兩、三次,成為磚砌,隨著道路的開通,此處榮景已不再。

        林文雨描述:當香魚洄游經屈尺堰的魚梯時,幾乎是成千上萬好不壯觀,常常會跳到岸邊,當地的年輕人抓起來就吃,包括肚腸,苦中帶甘,美味一絕。後來當地政府特地派任一位年長者,拿竹掃把在魚梯旁守候,一見有魚跳上岸就用掃把掃下溪裡放生,好讓牠們繼續生長繁殖。

    至於毛蟹,更不用說,一遇雨或產卵期除了溪裡,陸地上也到處都爬滿了,走路再怎麼小心,多少都會踩到。以前在小粗坑引水道近暗渠前設有鐵網攔一些雜物,人們從鐵網邊就可輕易撈到一整桶的毛蟹;但比較少人吃,小孩子則將大螯除去外毛及裡面的肉,當成玩具把玩,這都是耆老們所津津樂道的故事。

        在新店、烏來交界處攔水的龜山壩(1951年陳誠所題新烏路復興隧道處),根據1915年總督府檔案資料所知:整條水路計有四隧道,總長311公尺,全部為水泥正方形,水路開渠總長1800公尺,在中間也設守衛亭。

        林文雨描述:龜山壩開始有設魚梯,守衛亭可以睡人,鐵門很厚,也有銃孔,以防番人。國民政府來後,因為舊電廠閒置,每年都要繳稅,所以民國五十多年賣給民間,包括水壩、引水道和電廠本身,新地主以為水壩有很多鋼筋,哪知除了混凝土,其他都沒有,所以放棄了。電廠本身,台電不是說沒錢,這古蹟沒好好照顧,在今年(2012年)3月25日倒塌了,台灣第一座水力發電廠的歷史故事,以後要怎樣講給後代聽,事後補救,不如早規劃。

         山水交錯,耆老們故事也豐富了,最讓人津津樂道的就是少年時代溪裡的香魚與毛蟹; 1909年的屈尺堰和1941年的新龜山壩都設有魚梯,寬度規定要有堰壩的五分之一以上,(新店市志p329)。另外在1911年(大正元年),政府頒布「台灣河川取締規則」,其中一項規定「每年從11月1日起至次年5月31日止,都不能在新店溪捕捉香魚」(舊市志p209  11月下旬至隔年1月下)。

 

2014年指福土地公廟被拆卸

【新烏路 北宜路的拓寬興建】

        1907年為了興建「小粗坑發電廠」,於青潭溪上架構興築「臭樟木橋」,使往來運輸不須再依賴渡船,即可越嶺到屈尺;1911年因橋面被洪水沖失,於1913年重修完工為混凝土丁桁橋。

1936年往來新店、屈尺間道路重新拓寬。1941年新龜山發電廠動工,龜山、烏來路段新建工程竣工,新店烏來道全線完成,為今日新烏路之雛形,1936年拓寬至屈尺,1941年因要蓋新龜山電廠,延至龜山段竣工。

 

【油車坑】

         從北宜路竹林路方向,有土銀訓練所,舊稱「油車坑」,相傳是泉州人蘇姓所開闢,在此製造麻油而命名。因地理位置不同而區分為大油車坑(在竹林路左邊區域21-22鄰)、小油車坑(竹林路右邊15-20鄰)。

        據北宜路148號耆老吳文郁描述:以前油車坑聚集了許多鷺鷥巢,每到傍晚回巢頗為壯觀。竹林路往西南通過崚線到赤皮湖、花園新城,可通往新烏路;向南沿直潭山系走到四十份,接雙坑里翠峰路,可通北宜路回新店。

山坡地土埆豬舍 (1)

【楣子寮溪銀河洞】

         銀河洞位於德高嶺的山腰,於1912年被發現,1914年在洞旁建呂洞賓廟,飛瀑沿山壁凹洞凌空面下,彷如仙人下凡之姿;山洞內題「別有洞天」四字。廟的牆壁就是石壁,完全依著石壁而建,地上感覺是溼溼的,1958年擴建為現況,寺廟中還有管理員在整理。

銀河洞公路邊靈山媽祖廟住持謝光男( 1944年生 )口述:日治初期陳秋菊所率領抗日義勇軍,曾經從銀河洞附近山路小徑進出攻擊台北城。

傳說瀑布上方的岩石,有呂仙祖留下的腳印,與景美仙跡岩上的腳印,恰巧一左一右,這一步不僅跨的遠,還跨得巧!

此地稱「楣子寮」,別稱「襪子寮」,因地勢像襪子而名,溪為楣子寮溪,由德高嶺匯流而成之溪水,是青潭溪的支流。

        1959年代鞏愚將軍買下林、黃、陳等地主之地,拓寬馬路闢建田地、魚池、果園。目前召集耆老們成立了「銀河洞社區發展協會」的理事長林立岡,更致力於銀河洞文史資料的蒐集、生態環境的維護及休閒農場等推廣。

日治初期陳秋菊抗日軍基地方向

【光復後的青潭】

        青潭長久以來,一直都是景美往宜蘭、烏來山區交通的樞鈕,即使到了二十一世紀的今天;北宜公路的開闢和不斷擴寬,也正代表著青潭地區的不同地方的交通需求,以及透過這條路所顯示的臺北和宜蘭的密切互動關係,隨著有名的「蔣渭水高速公路、雪山隧道」的開通,北宜公路成了休閒度假的觀光道路。   

         光復後,四、五十年代左右,青潭一帶因政府機關建置疏散辦公室的地區,人口遽增,使得原有平原地區或是山坡地興建不少住宅社區;名人郝柏村、郝龍斌、陳學聖、許再恩等都住過。由於移民不斷的拓墾和人口的不斷增加,在一九七一年出現了「美潭里」;美潭是從青潭和員潭中孕育出來的,因為「美潭里」正位於「青潭里」和「員潭里」的中間。

         世居青潭在北宜路青潭溪畔開釣具店的黃鴻麟(前青潭里里長黃銘凱之堂弟)描述: 青潭有青潭溪經過,由於介於兩山系之間,可耕作的地很少;小時候,青潭除了幾戶較有錢外,像他六叔在青潭賣豬肉,較為好過,其他沒什麼就業機會,生活頗為困苦,他曾因為繳不出學費而自卑。

在家的婦女、小孩將從山上製好的茶葉送來,在家門口撿茶枝,希望能賣到好價錢,往往辛苦撿了大半天,所拿到的工錢,買個飲料就沒了。在「北宜路超市」對面以前有個小礦坑,每到颱風來時,煤屑沿青潭溪而下,附近的居民紛紛下水打撈,各據一角,互不侵犯,當年就不愁沒燃料了。

        到五十年代經濟漸起飛,生活才稍有改善;北宜路往大崎腳沿線,很多公家機關進駐,當地居民只能順勢配合共處。黃鴻麟回憶著小時候被同學欺負的情形,在公家單位上班的小孩,生活優渥,有皮鞋可穿,黃鴻鱗身材瘦小,也沒鞋穿;在玩耍當中,同學穿的皮鞋一踢過來,痛澈心扉,不敢也無力反抗,此無奈與心酸實難以形容,也激勵了他力爭上游、改善生活的動機。

         北宜路曾多次拓寬,最近一次(1980年)挖山壁拓寬一倍,交通紓緩了,柏油水泥面增多了,昔日溪邊吹來的涼風卻變熱了,是可喜還是可悲?

 

舊土地公外觀

銀河洞舊土地公

 

 

銀河洞舊土地公

銀河洞舊土地公

【青潭居民的信仰中心──南青宮、指福宮】

        青潭人的信仰土地公廟「指福宮」在斗門頭附近,原來位置是靠近山邊,後來因1980年台九線新店-青潭路拓寬,在靠近青潭溪邊重建;原來的廟祝往生後,改由南青宮管理,早晚奉茶,慶典遶境和南青宮一起辦理。

        尪公遶境淵源:趨吉避凶、消除疫病蟲害等非常靈驗。

        南青宮主祀的是朱府元帥,於1832年由福建安溪恭迎來台,初期暫奉許厝,後在青潭開山建廟,至1935年因開闢公路,被迫拆除,以致借用民宅等處發展;後來經多位人士之募捐,於1948年逐步完工,於1951年舉行安座儀式。1990年再募捐擴建,翌年完成工程。池府千歲一起迎至現址,另外還供奉五穀先帝、高先師、蕭府王爺等多尊。

        蕭公聖君供奉之由來:於1896年本地先民往坪林走過小格頭山路中,空無一人忐忑不安時,突然看見路旁神像一尊,誤以為被丟棄,而迎回該廟供奉;嗣後神像原所有人,查尋至該廟,欲迎回宜蘭途中,傳說蕭公軍顯靈,啟示要住回青潭,最後奉返現在廟堂。

         廟內除了每年53日尪公遶境青潭里,還有原來215日的放軍和1015日的收軍法會,後來因社會形態改變,放軍改為2月的第二個假日,收軍則改成10月的第一個假日,方便里民有時間共同參與。

        南青宮所貼的遶境告示:本宮朱府王爺轄區(青潭、美潭、員潭、雙坑)秋季收軍,及保儀大夫、保儀尊王祭典。收軍遶境,在大崎腳集合,經青潭里、美潭里、員潭李、雙坑里,至北宜路仙帝宮時,稍事休息,然後回程,在南青宮舉行過火儀式,遶境就圓滿結束。

 昭和三年大坪林圳第一制水門  

昭和三年大坪林圳第一制水門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新店文史館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