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步道沉思記   圖.文 袁芝蘭

 山水間擺渡令人迷網  

    搭乘1881年以來,曾今瘋迷一時,為新店溪兩岸來往最主要交通工具的人工渡船,而今僅存的唯一的灣潭渡。駕船者以手搖槳兒,輕緩地撥水,划向對岸。站上新闢的文學步道,思及這裡的種種,彷彿朝代更迭,一頁一頁,歷歷在目。

 

文學步道一景     

 這水岸曾是尋夢者的跳板,是通往內山的唯一門戶。多少野心勃勃的墾民,荷著鋤鏟,拎著衣物,不畏艱鉅地,要深入那未知的蠻荒之境,與凶番磨和相處的秘笈。屈尺道開通了,內山不再神秘了,夢想實現了,漢原和睦了。

 

文學步道前遼闊的水域碧橋正在其間  

    蔽空的煤灰不肯讓步,擋住炙熱的陽光,擋住正常的視線,仍要勤勞與之共存。由坑口推出一車一車的黑金,就地進行初生沐浴禮,篩選去雜。再經船舶,萬新火車,輾轉運至艋舺等地,成為民生必需品。   

 

文學步道遙看對岸開天宮   

    大型籮筐曾散置滿地。勤奮的勞力者,奮力撈掘溪底的粒粒丸石,為疊砌在遙遠的地段,興築時興的寓所,打造堅實的屋基。

 

    無數的行腳曾踏踩這岸頭,為瞻仰頂埔的一尊佛;為要點撚一柱清香;為要膜拜一尊慈悲菩薩;為要禮敬一位先人;為要奉獻一幅藝帖;為要禱唸一聲阿彌陀佛。這裡是起點,一步一腳印地,虔誠地,一跪一拜地,匍匐前行。因在這不遠的坡崙上,有一方信仰聖地。

 

乘坐渡船即新鮮又懷舊  

    曾今,這裡是鬧熱的舞台。如今,這裡是靜謐的岸邊。繽紛的歲月,已是陳年往事,匆匆過客已然消散。佇立在文學步道,憑弔過往興衰。不叫歷史留白,且讓老中青三代的詩文大家,都是或曾是新店的住民,懷抱著他們的著作,進駐這片淨土,美化周邊氣氛。俯頌詩文藝作,遙對優雅碧橋,遠眺壯麗的開天宮殿,直覺山水真有情,蘊藏無限感懷史篇。

 

周夢蝶的情詩令人百讀不厭

當初建文學步道的沿革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新店文史館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