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坪林圳        圖‧文:彭美里

    一般人對「瑠公圳」耳孰能詳」,卻不知灌溉大坪林廣大豐腴水稻田的「大坪林圳」,更不知「大坪林圳」是「瑠公圳」的前身

大坪林圳頭繪圖  

大坪林圳頭繪圖

    乾隆5年(1740)郭錫瑠為灌溉台北平原的廣大農田,在新店溪青潭溪交流處築壩攔水,沿山壁開鑿明渠。至今日開天宮下方,適合引水的地點是砂岩與頁岩交錯而成的陡峭岩壁, 須鑿穿一條長約200公尺的引水隧道-石硿。不僅工程艱困,加以地屬烏來泰雅族部落的獵場,開圳築埤工人時常遭受泰雅族人的伏擊威脅,屢次興工均告失敗。

大坪林圳的石硿在開天宮下方

 

大坪林圳的石硿在開天宮下方

 

石硿工程艱鉅由郭錫瑠和大坪林五庄庄民合作才得以完工

 

石硿工程艱鉅由郭錫瑠和大坪林五庄庄民合作才得以完工

 

 

 

 

 

石硿岩壁完全由人工斧鑿而成  

石硿岩壁完全由人工斧鑿而成

    當時一片大好平原的大坪林,墾民的目標在墾成水田,水源甚為重要。最初只能以埤池貯存山泉水和雨水灌溉。但隨著農田迅速擴大,灌溉用水不足,灌溉系統的建立成為當務之急。於是大坪林五庄墾戶以蕭妙興為首,偕同朱舉、曾鎮、王綸、簡書、陳朝誇、吳德昌、江游隆、林棟材八人,以「金合興」為墾號,合股同夥墾地,並與郭錫瑠交換水源地權。在取得郭錫瑠原先開築未成的圳路後,合眾人之力,與郭錫瑠合作,將「金順興」改為「金合興」,合力開圳,自乾隆18年至25年(17531760)始築成大坪林圳。除了大坪林五庄因農地水田化,農業經濟發展欣欣向榮外,青潭埤頭一地也獲致開闢整頓,開啟漢人跨越新店溪契機。

大坪林圳青潭口攔水壩在北溪釣具行土地公廟下方  

大坪林圳青潭口攔水壩在北溪釣具行土地公廟下方

圳道行經路線大致如下:

    在青潭溪(直潭段過橋小段3364地號)築壩引水,導入新店溪右岸明渠,穿過小石硿,經一段明渠,由青潭口斗門頭,沿溪右岸山壁的明渠,進入開天宮下面的石硿,經過新店後街的明渠,出了國校路,潛入中興路一段的暗渠,繞過北宜路一段39巷,折回中興路,在廣明寺下有個「首汴」,將圳道分成東圳與西圳。

東圳與西圳

    東圳所經之處地勢較高,亦稱浮圳。早期的東圳從郵政博物館沿光明街經檳榔路開山福德宮、檳榔路19巷與行政街房屋之間的巷道、沿五峰國中圍牆經大新街,穿過中正路54巷,折入德正街27巷、寶橋停車場後方進入寶橋路。一道支線經寶橋路85巷到技嘉科技大樓。主幹線穿過中興路,沿寶橋路到寶中路又出分一道支線到正大尼龍公司。主幹線經通用電子公司,轉經遠東全球工業總部、台北鐵工廠,進入東圳的「水尾」-寶元路21巷,東圳全線便告結束。

大坪林東圳加蓋作為停車場造福地方居民  

大坪林東圳加蓋作為停車場造福地方居民

    西圳進入光明街後,穿越北新路成為明渠,經力行路10號旁,在新生街55號前過水橋,沿環河路中央到小碧潭捷運站機廠,分成十二張支線和十四張支線。

大坪林西圳埋設的地下暗管到新生街55號前過水橋,便將管路埋設依附在橋道下方。  

大坪林西圳埋設的地下暗管到新生街55號前過水橋,便將管路埋設依附在橋道下方。

    十二張支線從小碧潭捷運站機廠沿三民路經平等街進入中正路,到小金門友誼公園分成兩支分線。一支分線穿越民族路到二十張路。另一支分線到明德黃昏市場又分出兩道小分線。一道到明德社區,另一道到二十張。十二張是新店發展最快速、最繁榮的商業地區,隨著街市的發展,農田早就消失殆盡,灌溉渠道亦隨之喪失功能。

    西圳經小碧潭捷運站機廠,右轉中央路就是十四張支線。根據當地耆老的說法:早期的十四張的每一「張」都有一道圳溝流經過,所以十四張共有14道圳溝。

    二十張支線分為東分線和西分線。東分線從二十張路穿過民權路,沿建國路到二十張福德宮後方。西分線從二十張路經中正路遠東工業城大門前直到大鵬華城。

功成身退的大坪林圳大豐抽水廠抽水馬達  

功成身退的大坪林圳大豐抽水廠抽水馬達

淪為污水溝的悲慘命運

    1980年以後,新店地區發展為商業新都會和高科技重鎮。大坪林除了十四張被劃為農田保護地,保有大片農地菜園,仍須引水灌溉外,其他地區已是住宅區、高樓大廈和工業園區櫛比鱗次,大坪林圳的灌溉功能不再,加上大量人口湧入,民生排放污水遽增,而新店地區缺乏一套完善的污水排放系統,便將大坪林圳轉變為排放污水的水溝。

新店後街大坪林圳道加蓋安全網作為污水溝排放汙水  

新店後街大坪林圳道加蓋安全網作為污水溝排放汙水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新店文史館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