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大坪林劉氏家族的故事              撰稿‧圖‧文/林幸慧

劉氏家廟正面

  劉氏家廟正面

大坪林劉氏家族,來自福建省泉州府安溪縣金田鄉還一里鵬嶺坊珊屏堡(古稱山坪)小門厝。出自中山靖王劉勝之後,稱為彭城郡派。

           劉秉盛開發大坪林七張

十八世紀中葉,1748(清乾隆13)左右,因福建安溪縣山坪地方鬧旱災,人民生活困苦,人們為求活命紛紛到外地發展。1750(乾隆15)劉世棠決定讓四個兒子(秉洲33歲、秉霢30歲、秉經23歲、秉盛16)隨同宗親渡海來台灣發展。

劉秉盛家族最早在大坪林十四張蓋的「利記公厝」

 

劉秉盛家族最早在大坪林十四張蓋的「利記公厝」

 

四兄弟來台時期較晚,淡水、艋舺一帶都已經沒有可以開墾的地方,遂溯新店溪而上至景尾溪仔口,再轉往十五份棲身。初到外鄉一切生活不習慣,舉目無親,加上生番出草之患及毒蛇咬傷之慮,生活艱苦。經過兄弟們同心協力,生活有了改善,墾地種茶,頗有成就。到十八世紀末,劉氏拓墾的範圍已深入木柵猴山坑、樟湖、高麗坑、大坪林的七張,青潭的大崎腳與德高嶺,甚至遠至坪林及宜蘭頭城。四兄弟也在此時分家,各領一方自謀發展。

    老么劉秉盛單獨到艋舺在商行當學徒。他做事認真,人又聰明,接觸的人大多是西仔番(西班牙人)和紅毛番(荷蘭人),邊做邊學,沒多久那些外國人的語言他都會講了,而且劉秉盛非常能幹,洋人都喜歡找他做生意。後來貿易行的老闆年紀大了,就把整個生意交給他經營。他按照家鄉的炒茶技術做出來的「鐵觀音」尤其讓洋人喜愛不已,一定指名要買劉秉盛「劉記」的茶葉,從此日進斗金,他把賺來的錢都用在買土地;僱用大批勞伕開墾七張、拳頭姆山及北宜路等山區,再擴及大坪林,並在寶斗厝附近興建祖厝,1800年以後全力開發大坪林。1816(嘉慶12)劉秉盛過世,享年83歲,他的四個兒子(中士、首士、金士、楠士)分得田產,每人各五百租(大約擁有十多甲地的面積及收穫量),富甲一方,可媲美板橋林本源家族。

             文山名人劉廷玉

劉廷玉像

 

劉廷玉像

    清光緒年間,出自金士房劉寶夫派下的劉廷藩與劉廷玉兩兄弟,在大坪林的十四張崛起,影響地方發展凡五十年。日據大正年間,不論是在地方的政治、教育、產業等各方面,劉家都有舉足輕重的影響力,實為新店大坪林寫下光鮮亮麗的歷史新頁。

    劉廷玉自小聰明有膽量,7歲「束髮受業,過目成誦」,1871年(同治10),歲試取入淡水廳學,聲名大噪,應聘為西席,從事教育工作凡8年,從學者眾。1882年(光緒8)受台北知府陳星聚太守的器重,委請他監造台北城工程。1884年(光緒10)法人侵台,又或委辦文山團練,逮獲匪首,地方得以安寧。在巡撫劉銘傳的賞識下參加清法戰爭,成功的擊退敵人。清法戰後,1885年(光緒11)受命於新店屈尺對泰雅族進行歸化教輔工作,勸導其改除「殺人頭」的惡習。

1884(光緒10)劉廷玉自參加清法戰爭開始,為國家、為社會、為鄉里不斷的付出;他的行事與作為,不僅是文山地區引以為傲的典範,更是在變動年代裡,在北台灣,集軍事、政治、經濟與教育等光榮成就於一身的歷史人物。劉廷玉一生鞠躬盡瘁,光宗耀祖,在「台灣史」以及「中國近代史」當中嶄露頭角,同時也是劉家興起的關鍵人物。

《台灣列紳傳》對劉廷玉的一生是這樣寫的:

  劉參事,名廷玉,大坪林庄人。恭謙和順,勤儉治產,以富戶稱,泉州籍也。

  乙未頂革時,拔擢保良局長,鞠躬盡瘁,最以誠忠稱。當年逮捕匪手吳福外五

  名有功,明治三十年四月受佩紳章,三十二年拜命臺北地方法院顧問,四十年

  登庸深坑廳參事。四十三年卒,享年六十六。

劉氏家廟正廳

劉氏家廟正廳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新店文史館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