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故事新店 (56)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流金歲月~十四張老記憶的故事

大坪林是新店開發最早的聚落,形成七張、十二張、十四張、二十張與寶斗厝五個庄頭,十四張位於大坪林以西的新店溪邊,在清乾隆29年(1764)新莊慈祐宮的石碑上刻有大坪林渡頭繳納稅銀的記載,此處所提的大坪林渡頭是指現今十四張店仔腳,也是民生路86巷底土地公廟【斯馨祠】後方大樹下,由此可見證十四張早期是個重要的交通樞紐,而店仔街也曾因渡頭商賈進出頻繁,形成一個小街市,乃是新店最古老的一條老街,而今因河道改變,風華凋敝,猶若美國西部電影的荒涼小鎮的街道一般,其間斯馨祠最古老的土地公廟,廟內仍保留清乾隆44年(1779)的建廟捐獻石碑,乾隆48年(1783)的香爐,廟的命名,斯馨二字取自唐代詩人劉禹錫陋室銘的詩句【斯是陋室,惟吾德馨】之意涵,另有耆老稱,其乃河洛音,思鄉轉化而來!

文章標籤

新店文史館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福德正神土地公

周朝一位官吏張福德,生於周武王二年(公元前1134年)二月二日,自小聰穎至孝,三十六歲時官運來臨,在周成王24年(公元前1098年)榮任總稅官,為官廉正,勤政愛民,至周穆王三年(公元前1032年)辭世,享年一百零二歲。因在古時,人類喜留美髯,壽終3天容貌不變,宛如活人之相,眾人前往瞻仰,人皆稱奇。福德逝世之後,改由魏超接任統稅官,其人奸惡無常,愛財如命,因有權勢在身,橫行霸道,想起張福德生前為官廉正,百姓感其恩德,念念不忘。有一貧戶以四大石圍成石屋奉祀,不久由貧轉富,百姓咸信神恩保佑,乃合資建廟並塑金身膜拜,取其名而尊為「福德正神」,故生意人常祀之,以求生意發展。

文章標籤

新店文史館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新店四大名寺之二-大佛寺與養源佛堂      

大佛寺:

文章標籤

新店文史館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現代通訊紀錄                       

電話的發明及演變

新店文史館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民國57年,名建築師修澤蘭在新店新烏路旁的山坡地,為大台北地區提出一座依山而建,仿歐美房屋設計,結合人與自然生態和諧共處的最佳典範,更包括生活機能的理想大型新社區,這不僅是台北第一,更是台灣開發山坡地大型社區之先驅!民國六十年代起,新店其他地區的山坡地開發,也據此法規陸續增添了許多新型社區﹗


新店文史館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獅仔頭山位於新店與三峽交界,山形獨特,如一頭趴著的獅子。最高點858公尺,有一等三角點、防蕃碑、也是新店最高山,「新店當藥」與「金毛杜鵑」最具地方特色植物。

內山地區原住民與漢墾民爭地激烈,為了防範原住民的出草,劉銘傳曾在獅仔頭山、加九岸、四結寮、火燒樟設防番屯所。

新店文史館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青潭溪谷在直潭山系和二格山系之間,此地區在嘉慶、道光年間就已成聚落,清代、日治時期屬青潭庄,青潭溪其中一支流自雙坑地區流下的雙坑溪。雙峰是指雞心尖山和和它旁邊的小山頭,兩座山山峰相距頗近,山形優美,是北宜路上的重要指標,雙峰山分隔兩邊成兩坑, 光復後稱雙坑里。

  雙坑里的老地名在溪左岸有大崎頭、四十份、中嶺、湖閃坑、雙坑底等大都繞著雙峰的淺山丘陵開墾,除了大部分的林地,還保有日治時期所植的樟樹林,曾有腦寮,最大的經濟作物是茶園,隨著茶葉市場的起落,生活不穩定,很多年輕人都出外謀生了。

新店文史館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民國28年,龜山發電所選擇南、北勢溪的匯流處,現翡翠水庫下游的北勢溪左岸為廠址,開始創建,民國30年正式啟用,其引用桂山壩攔截南勢溪的溪水發電,發電水再排入北勢溪,目前為新店溪流域各電廠的行政暨監控中心,發電廠仍保有日本昭和年代所製的機器,兩部日立製造VTFR型,另外兩部豎軸法蘭西斯水輪機﹗

2011年登錄為市定古蹟

新店文史館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蜿蜒曲流的新店溪在廣興與屈尺間做了S型大轉灣,凹處泥沙堆積,地勢平緩,形成廣興與屈尺兩大河谷平原。屈尺頂石厝處溪谷寬闊成潭,水氣瀰漫、碧水含煙,恍若仙境,夏天陣雨過後,潭面上方飄浮一片霧氣,水色風光,令人著迷,情侶雙雙海誓山盟,流連忘返。當時電影「煙雨濛濛」大受歡迎,因而稱此地為「濛濛谷」。草坪之處有青年學子喜歡的露營烤肉及水上活動區,「濛濛谷」成為青年學子歡樂聚會場所。

1980年在濛濛谷下游,下石厝與塗潭間建一水壩稱「直潭壩」蓄水,致使水位上升,水面涵蓋範圍更為廣大直至廣興,因此改稱「濛濛湖」。

新店文史館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舊龜山發電廠是台灣第一座水力發電廠,1905年開始供電至台北三街市(城內、大稻埕、艋舺)。

第一發電所運轉後,用電量急增,臺灣總督府台北電氣作業所因而再規劃設置第二座發電所,1907年動工,1909年8月完成發電,因設置在小粗坑,所以稱小粗坑第二發電所,扶壁柱是其構造的第一大特徵,磚造廠房127尺(38.5公尺)、寬50尺。1975年新龜山發電廠合併烏來、(小)粗坑發電所為「桂山發電廠」;1992年加入翡翠水庫發電廠、竹東軟橋發電廠為無人電廠,全由桂山發電廠遙控運作;為目前仍在發電的最古老電廠

新店文史館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清乾隆初年,「林成祖」墾號 利用新店溪的水源開鑿永豐圳,在碧潭築堰取水,至乾隆18年全圳鑿成,灌溉南勢角、枋寮庄農田。乾隆60年(1795年)由張仲裔領導出資,和林登選合夥,以乾隆18年(1753年)以後荒廢的永豐圳故道為基礎,開鑿安坑圳灌溉外五張庄、赤塗崁一帶。

十八世紀末漳州人入墾安坑,形成外五張聚落。為求消弭瘟疫,風調雨順,迎奉家鄉守護神開漳聖王香火祀奉。1801年(嘉慶6年)水利灌溉工程完成後,外五張庄民感念開漳聖王的庇祐,集資於嘉慶12年(1807)興建開漳聖王廟太平宮,自大科崁(大溪)埔仔頂粟仔園迎奉開漳聖王鎮殿。

新店文史館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昂首舉臂,壯闊雄偉,遠看有如彎彎彩虹般的吊橋,高掛在遼闊深邃,柔媚婉約,碧波萬頃的碧潭上,兩層影像上下交疊,吸睛震撼,是新店的地標,溝通安坑、三峽、中和的重要橋樑。

碧潭吊橋由陳海沙的光智商會施工興建,是首座由台灣人設計、施工營造的吊橋。1936年(昭和11)開工,1937年(昭和12)完工啟用。吊橋長200公尺,寬3.5公尺,高15公尺。其結構為雙塔式吊橋,橋塔基座採用鎢鋼球軸承鉸接,吊橋以之調節橋面承重時的震盪與扭力,確保吊橋之靈活穩固。共耗總工程費66千零4圓。

新店文史館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亙長高大的長堤,巨龍般矗立在新店溪岸,護衛岸上居民,免於水患之苦。

早期新店常遇水患,日本治台後,以明治44(1911)8月和大正13(1924)85日的兩次水患受創最為嚴重。

新店文史館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始於1881年的新店渡,位於新店溪出山口,成為一貨物集散中心,陸路交通尚不完備時,它負起台北、新店間物產運輸與兩岸居民往來的重責,與庶民生活息息相關。日治初報載,12艘貨船往來台北新店,入山視察的政商人士、升斗小民購物需要,來來去去、上上下下、迎往送來。

早年渡船獲利甚豐,但無管理制度,常生糾紛,1901年日本政府立法將渡船列為公共事業,加以管理,經營者需申請審查,並需明確公告營業規則與費用。1933年新店庒役所將渡船改公開投標,由得標者經營,台灣光復後延續招標制度,由鎮公所公開招標直至今日,政府的支持下已成全台唯一的人力擺渡。人力擺渡、石腔、吊橋堪稱碧潭三寶!

新店文史館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清乾隆44年(西元1779年)的建廟捐獻碑,記載座落在新店大坪林十四張店仔街的【斯馨祠】,見證為新店最早開發的地區;不僅如此,我們從新莊老街的慈祐宮的【渡稅店租額碑】,其中對大坪林渡頭記載,每年納銀六兩,而碑文設立時間為清乾隆29年(西元1764年),更早了15年,所以距今已有二百五十五年的歷史!

斯馨祠取名乃自唐代詩人劉禹錫【陋室銘】中名句〜(斯是陋室,惟吾德馨),之斯、馨意涵;另有採耆老傳言稱:斯馨採河洛音思鄉轉化而來,表達對唐山故鄉之懷念之意﹗

新店文史館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新店溪—咱的母親河

蜿蜒新店溪,昂首奔流若蒼龍。

新店文史館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稻米豐收的故事

台灣因為氣候,雨水水量夠,所以一年有兩次稻作。

新店文史館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新店誌之一    引水圳道  石笴〈竹蛇籠〉

來不及參與的過去,總是讓人有一些想像,但不管發生在哪個年代,都有說不完的故事,照片中有許多很難想像的曾經,只因為時空背景的不同

新店文史館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大坪林圳常被誤列入瑠公圳範圍,導致誤解原因有二:

  一、開鑿初期兩圳共用水源

文章標籤

新店文史館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新店水力發電的故事 圖‧文/楊德聲

文章標籤

新店文史館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1 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