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G_20141122_095157  

從安和路進入「陽光運動公園」,潔淨又無比寬闊的景緻瞬即映入眼簾,讓人倍感身心舒暢。這裡原是新店溪的轉折處,因昔日奔赴淡水河的水源,在上游地段被人工攔截成水庫,水源漸少,河床乾涸,行水區闢成廣大的公園。園內綠草如茵,一株株欣欣向榮又碧綠的樹叢,迎風而立。第一眼就看到一排美麗的阿勃勒。此時枝椏之間垂吊著串串長長的棍棒,猶如餐桌上經常出現的豇豆(長豆),細長飽滿的莢果,令人垂涎三尺。豆長約40公分,我不禁為他們拍下優美的身影。對生的葉片,柔柔地包護著長長的豆莢。我知道,未久這些長豆會長得更粗壯,並會由綠轉為黑褐色。不知情者曾在它幼嫩時摘下,設法烹調食用,不日竟在驚恐中腹瀉。據說埃及古人將它製成瀉藥,為藥用素材。

新店文史館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水圳 (1)  

那是40年前,正值台灣經濟起飛的年代,整個大環境由農業轉型為工商社會,中南部的「庄角郎」都設法北上謀職,我也不遑多讓,加入了集體移民的行列。那次由南部北上為的是到一家貿商接受面談,結束後欲返回靜候佳音,卻在途中遇到昔日同窗,邀我到碧潭走走。那時碧潭的水色寬廣又自然,遊潭的小船是木製尖底的,兩人相對坐在船的兩端,一人持槳划動,近距離瀏覽山水美景,很是愜意。上岸後,步行到盤古祠,不免俗的捻香禮拜神明。我得知,在1760(乾隆25)為了開發水源,農耕灌溉,郭錫瑠利用新店溪水終年充沛的優勢,鑿石修圳,引水入田,因遭遇原民的非難,野獸的攻擊,自然環境的不順,距離成功近在咫尺,就是無功而返。鄉民共志成城,以該工程難度高,非人力可克服,唯有神助不為功。便請石匠刻「盤古帝王」石牌,立於施工坡地,眾人朝夕膜拜,終於開通了最艱鉅的石硿,經由這座水的隧道,碧潭之碧水,得以順利流進大坪林的農田,完成初步的引水工程。其後其子郭元芬再續父志,以完成下埤的進水口,再引水至台北盆地,先民才得以在大台北地區安身立命。

新店文史館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漫步新店老街渡上碧潭吊橋橫越悠悠碧潭水,您會發現碧潭西岸另有一種怡然悠閒的氛圍,腳步自然會慢下來。

早年漢人來到碧潭西岸大坪頂、大坪腳、芊蓁湖這片小山崙墾殖,在行政上將之歸劃為安坑地區。因早期移民建庄的小山崙低且平,故小地名為「大坪頂」;即現今秀山路、太平宮、空軍公墓一帶。大坪頂下方的村落則為「大坪腳」;以安康路一段、華城路交叉處的土地公廟「平福宮」為中心,涵蓋北二高下方以及華城路一帶地方。芊蓁湖則位於碧潭吊橋頭起,往塗潭的新潭路下坡路前的永業路上。臺灣光復前只有小山路通往直潭庄,沿路都是樹林、芊蓁(菅芒草)、茶園,所以小地名叫「芊蓁湖」。

新店文史館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地圖  

隨大坪林是新店最早墾成發展的地區。清乾隆251760郭錫瑠墾成大坪林圳乾隆32年1767郭錫瑠兒子郭元芬在大宅庄(碧潭)另設圳頭,以竹蛇籠築壩,開築瑠公圳。兩道圳岸很自然行走成道路,所以早期大坪林地區的道路就沿著大坪林圳瑠公圳發展,以庄名為路名。如七張路、十二張路、二十張路、新店路等

新店文史館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1910年代林慶豐米行在瑠公圳岸邊設水車樁米(照片提供林萬傳)  

1910年代林慶豐米行在瑠公圳岸邊設水車樁米(照片提供林萬傳)

新店文史館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IMG_5923  

大約半年前,女兒提議偕同我們到日本自由行,學當背包客,目標是大阪、京都,雖然跟團都去過了,但旅遊團在各景點總是非常匆忙,像醮醬油,點滑鼠一樣,一溜就走了,缺乏悠閒自在的感覺,甚至沒辦法更深入去探訪。

新店文史館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在1899年(明治32)所出版的《台北下農林經濟調查書》乾隆38年(1773年)刊布〈大坪林五莊仝立公訂水路車路合約〉,除了是新店開發史上最重要的文獻,其中記載了大坪林五庄仝立合約五紙,分恭、寬、信、敏、惠為記。「恭」字為十四張庄的朱舉、吳德昌、陳朝誇收存,「寬」記為二十張庄的蕭妙興收存,「敏」記為七張仔庄的王輪收存,「惠」記為寶斗厝的江龍、林棟材收存…此五庄的拓墾者在墾首蕭妙興的領導下合組「金合興號 」墾號。由此可推測大坪林地區當時的農田開發已有雛形組織。

 

新店文史館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12月份林幸慧老師要的圖片 (1)

 

新店文史館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母親雖然出生於挑擔賣粄營生的貧苦家庭,卻因外祖母再婚,而寄居於大戶人家,嫁入家道中落的林家時,緣於祖母喜愛美食,仍過著不算差的生活。我小三時入住一個原漢各據一方的小村落,原住民用手抓飯拿魚,用湯匙喝湯、取茶,蹲地而食,野菜和蝸牛是他們的日常食物,但母親的餐桌上從未出現野菜與蝸牛。

我年過半百後經常回台東,順道流連於原民部落,嘗試過平淡無味的白水煮野菜,於是愛創新的我,野菜美食躍上餐桌。昭和草,又名山茼蒿、飛機菜、飢荒草。據說昭和年間(二戰時)日軍在台灣上空撒下大量種籽,解決缺乏食物的困境,因而得名。全年生植物,秋天時,新翻過的農田裡最為肥美,有幸認識金瓜寮溪親水公園附近,從事有機耕作的老農夫,菜園邊、未開墾的荒地上因季節不同,提供了有機野菜,山茼蒿、野鵝菜,都是時菜。

新店文史館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熨斗與小火爐  圖文.高淑華

 

新店文史館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