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28年,龜山發電所選擇南、北勢溪的匯流處,現翡翠水庫下游的北勢溪左岸為廠址,開始創建,民國30年正式啟用,其引用桂山壩攔截南勢溪的溪水發電,發電水再排入北勢溪,目前為新店溪流域各電廠的行政暨監控中心,發電廠仍保有日本昭和年代所製的機器,兩部日立製造VTFR型,另外兩部豎軸法蘭西斯水輪機﹗

2011年登錄為市定古蹟

新店文史館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蜿蜒曲流的新店溪在廣興與屈尺間做了S型大轉灣,凹處泥沙堆積,地勢平緩,形成廣興與屈尺兩大河谷平原。屈尺頂石厝處溪谷寬闊成潭,水氣瀰漫、碧水含煙,恍若仙境,夏天陣雨過後,潭面上方飄浮一片霧氣,水色風光,令人著迷,情侶雙雙海誓山盟,流連忘返。當時電影「煙雨濛濛」大受歡迎,因而稱此地為「濛濛谷」。草坪之處有青年學子喜歡的露營烤肉及水上活動區,「濛濛谷」成為青年學子歡樂聚會場所。

1980年在濛濛谷下游,下石厝與塗潭間建一水壩稱「直潭壩」蓄水,致使水位上升,水面涵蓋範圍更為廣大直至廣興,因此改稱「濛濛湖」。

新店文史館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舊龜山發電廠是台灣第一座水力發電廠,1905年開始供電至台北三街市(城內、大稻埕、艋舺)。

第一發電所運轉後,用電量急增,臺灣總督府台北電氣作業所因而再規劃設置第二座發電所,1907年動工,1909年8月完成發電,因設置在小粗坑,所以稱小粗坑第二發電所,扶壁柱是其構造的第一大特徵,磚造廠房127尺(38.5公尺)、寬50尺。1975年新龜山發電廠合併烏來、(小)粗坑發電所為「桂山發電廠」;1992年加入翡翠水庫發電廠、竹東軟橋發電廠為無人電廠,全由桂山發電廠遙控運作;為目前仍在發電的最古老電廠

新店文史館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清乾隆初年,「林成祖」墾號 利用新店溪的水源開鑿永豐圳,在碧潭築堰取水,至乾隆18年全圳鑿成,灌溉南勢角、枋寮庄農田。乾隆60年(1795年)由張仲裔領導出資,和林登選合夥,以乾隆18年(1753年)以後荒廢的永豐圳故道為基礎,開鑿安坑圳灌溉外五張庄、赤塗崁一帶。

十八世紀末漳州人入墾安坑,形成外五張聚落。為求消弭瘟疫,風調雨順,迎奉家鄉守護神開漳聖王香火祀奉。1801年(嘉慶6年)水利灌溉工程完成後,外五張庄民感念開漳聖王的庇祐,集資於嘉慶12年(1807)興建開漳聖王廟太平宮,自大科崁(大溪)埔仔頂粟仔園迎奉開漳聖王鎮殿。

新店文史館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昂首舉臂,壯闊雄偉,遠看有如彎彎彩虹般的吊橋,高掛在遼闊深邃,柔媚婉約,碧波萬頃的碧潭上,兩層影像上下交疊,吸睛震撼,是新店的地標,溝通安坑、三峽、中和的重要橋樑。

碧潭吊橋由陳海沙的光智商會施工興建,是首座由台灣人設計、施工營造的吊橋。1936年(昭和11)開工,1937年(昭和12)完工啟用。吊橋長200公尺,寬3.5公尺,高15公尺。其結構為雙塔式吊橋,橋塔基座採用鎢鋼球軸承鉸接,吊橋以之調節橋面承重時的震盪與扭力,確保吊橋之靈活穩固。共耗總工程費66千零4圓。

新店文史館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亙長高大的長堤,巨龍般矗立在新店溪岸,護衛岸上居民,免於水患之苦。

早期新店常遇水患,日本治台後,以明治44(1911)8月和大正13(1924)85日的兩次水患受創最為嚴重。

新店文史館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始於1881年的新店渡,位於新店溪出山口,成為一貨物集散中心,陸路交通尚不完備時,它負起台北、新店間物產運輸與兩岸居民往來的重責,與庶民生活息息相關。日治初報載,12艘貨船往來台北新店,入山視察的政商人士、升斗小民購物需要,來來去去、上上下下、迎往送來。

早年渡船獲利甚豐,但無管理制度,常生糾紛,1901年日本政府立法將渡船列為公共事業,加以管理,經營者需申請審查,並需明確公告營業規則與費用。1933年新店庒役所將渡船改公開投標,由得標者經營,台灣光復後延續招標制度,由鎮公所公開招標直至今日,政府的支持下已成全台唯一的人力擺渡。人力擺渡、石腔、吊橋堪稱碧潭三寶!

新店文史館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清乾隆44年(西元1779年)的建廟捐獻碑,記載座落在新店大坪林十四張店仔街的【斯馨祠】,見證為新店最早開發的地區;不僅如此,我們從新莊老街的慈祐宮的【渡稅店租額碑】,其中對大坪林渡頭記載,每年納銀六兩,而碑文設立時間為清乾隆29年(西元1764年),更早了15年,所以距今已有二百五十五年的歷史!

斯馨祠取名乃自唐代詩人劉禹錫【陋室銘】中名句〜(斯是陋室,惟吾德馨),之斯、馨意涵;另有採耆老傳言稱:斯馨採河洛音思鄉轉化而來,表達對唐山故鄉之懷念之意﹗

新店文史館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 Sep 05 Thu 2019 09:59
  • 石腔

清乾隆初期,郭錫瑠自彰化移居至台北松山附近,欲鑿埤開圳灌溉大佳臘地區的東半部,1740(乾隆5)年覓水源於青潭溪口。先利用竹蛇籠將溪水水位提高(頂埤),再開一條引水圳道,經大坪林、景美至松山。其中最艱難的部分是必須在獅山邊大潭上方新店溪畔的砂岩陡壁下鑿穿約二百公尺的引水渠道,也就是「石腔」(在現今開天宮下方),再則此處又為原漢生活場域交界,當時開鑿石腔工程,完全憑藉石匠以人力一鑿一錘敲鑿,進入數尺就沒光線,以油燈照明繼續開鑿,當石匠以畚箕將敲下的碎石岩運出洞外,原住民常埋伏在洞口等候,等工匠一出洞就給予埋伏劫殺,只好在1752年停工,後來在1753年郭錫瑠與大坪林五庄墾戶首蕭妙興和五庄業主相商交換水權,改為「金合興」墾號,終於合力在1760(乾隆25)年完成圳路穿過石腔。2002年登錄為縣定古蹟

 

新店文史館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新店溪—咱的母親河

蜿蜒新店溪,昂首奔流若蒼龍。

新店文史館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