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筆生花的故事

文房四寶

新店文史館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常民的生活

常民的生活需求總離不開食、衣、住、行、育、樂等,新店文史館展場中展出,早年農村,家家戶戶都有的大灶、飯桶、米桶、蒸桶、藤刷、飯籬、甕、鼓風機、燭台、稻風鼓…,現在選幾項物件與大家分享。

                                                                                                                                                 

文章標籤

新店文史館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流金歲月~十四張老記憶的故事

大坪林是新店開發最早的聚落,形成七張、十二張、十四張、二十張與寶斗厝五個庄頭,十四張位於大坪林以西的新店溪邊,在清乾隆29年(1764)新莊慈祐宮的石碑上刻有大坪林渡頭繳納稅銀的記載,此處所提的大坪林渡頭是指現今十四張店仔腳,也是民生路86巷底土地公廟【斯馨祠】後方大樹下,由此可見證十四張早期是個重要的交通樞紐,而店仔街也曾因渡頭商賈進出頻繁,形成一個小街市,乃是新店最古老的一條老街,而今因河道改變,風華凋敝,猶若美國西部電影的荒涼小鎮的街道一般,其間斯馨祠最古老的土地公廟,廟內仍保留清乾隆44年(1779)的建廟捐獻石碑,乾隆48年(1783)的香爐,廟的命名,斯馨二字取自唐代詩人劉禹錫陋室銘的詩句【斯是陋室,惟吾德馨】之意涵,另有耆老稱,其乃河洛音,思鄉轉化而來!

文章標籤

新店文史館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福德正神土地公

周朝一位官吏張福德,生於周武王二年(公元前1134年)二月二日,自小聰穎至孝,三十六歲時官運來臨,在周成王24年(公元前1098年)榮任總稅官,為官廉正,勤政愛民,至周穆王三年(公元前1032年)辭世,享年一百零二歲。因在古時,人類喜留美髯,壽終3天容貌不變,宛如活人之相,眾人前往瞻仰,人皆稱奇。福德逝世之後,改由魏超接任統稅官,其人奸惡無常,愛財如命,因有權勢在身,橫行霸道,想起張福德生前為官廉正,百姓感其恩德,念念不忘。有一貧戶以四大石圍成石屋奉祀,不久由貧轉富,百姓咸信神恩保佑,乃合資建廟並塑金身膜拜,取其名而尊為「福德正神」,故生意人常祀之,以求生意發展。

文章標籤

新店文史館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新店溪河運與灌溉的故事                                               

                                                         彭美里

文章標籤

新店文史館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新店四大名寺之二-大佛寺與養源佛堂      

大佛寺:

文章標籤

新店文史館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現代通訊紀錄                       

電話的發明及演變

新店文史館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民國57年,名建築師修澤蘭在新店新烏路旁的山坡地,為大台北地區提出一座依山而建,仿歐美房屋設計,結合人與自然生態和諧共處的最佳典範,更包括生活機能的理想大型新社區,這不僅是台北第一,更是台灣開發山坡地大型社區之先驅!民國六十年代起,新店其他地區的山坡地開發,也據此法規陸續增添了許多新型社區﹗


新店文史館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獅仔頭山位於新店與三峽交界,山形獨特,如一頭趴著的獅子。最高點858公尺,有一等三角點、防蕃碑、也是新店最高山,「新店當藥」與「金毛杜鵑」最具地方特色植物。

內山地區原住民與漢墾民爭地激烈,為了防範原住民的出草,劉銘傳曾在獅仔頭山、加九岸、四結寮、火燒樟設防番屯所。

新店文史館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青潭溪谷在直潭山系和二格山系之間,此地區在嘉慶、道光年間就已成聚落,清代、日治時期屬青潭庄,青潭溪其中一支流自雙坑地區流下的雙坑溪。雙峰是指雞心尖山和和它旁邊的小山頭,兩座山山峰相距頗近,山形優美,是北宜路上的重要指標,雙峰山分隔兩邊成兩坑, 光復後稱雙坑里。

  雙坑里的老地名在溪左岸有大崎頭、四十份、中嶺、湖閃坑、雙坑底等大都繞著雙峰的淺山丘陵開墾,除了大部分的林地,還保有日治時期所植的樟樹林,曾有腦寮,最大的經濟作物是茶園,隨著茶葉市場的起落,生活不穩定,很多年輕人都出外謀生了。

新店文史館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